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全新章节式二级菜单课件【2023年修订】

第二单元第6课《散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题。(重点)

2.揣摩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本文运用细节描写表現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重点)

3.感受亲情,多角度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勇担家庭责任的传统美德。(核心素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中华传统历史文化中,“百善孝为先”是中国人为人子女的立身之本;顺亲、敬亲、养亲是每一个子女对父母的应尽之责。英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同学们:家是亲情的摇篮,是幸福的港湾。因为有爱,家才温馨,情才真切,生活才会更美好。

下面,我们就一起陪同莫怀戚先生一家去田野散一散步,感受一下他们一家人在散步中流露出的浓浓亲情。

二、作者与背景

莫怀戚,重庆人,重庆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他的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散步》这篇散文写于1985年,其创作动机最初缘于一次作者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的谈话。在谈话中,柯尔特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敬老爱幼的传统,是“文化的精髓”。对此,莫怀戚说,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于是就有了这篇令无数读者感动不已的《散步》。

本文选自198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

三、文体知识简介·散文

在古代,为区别韵文与骈文(讲究对偶),把凡是不押韵、不注重对偶的散体文章,统称为散文。后来,散文泛指除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这是广义的散文;在现代,散文的概念范围进一步缩小,成为狭义上的散文,特指除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一种文学体裁。

狭义的散文指的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我们平常所说的散文,一般都指的是狭义的散文。

散文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常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来寄寓某种思想感情和生活哲理。

散文一般分为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类。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四、整体感知

1.听读或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弄清本文事件的四要素,即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有哪些人物?发生了一件事情?

朗读后抽生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时间:初春;    地点:田野;   涉及的人物:母亲、我、妻子、儿子;

事件: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去田野散步。

  1.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本文的线索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

文章的线索是散步。

第一部分(0—1):(散步前)交代散步地点和有关人物。

第二部分(2—8):(散步)写一家人散步的过程。

基础知识简介:文章的线索

文章的线索就是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的脉络。它能够把文中的人和事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线索可分为明线和暗线两种。

明线是文章表面呈现出来的脉络或线索,而暗线则是隐藏在作品中的情感或变化,需要读者推知才能发现,若同时具有则为双线结构。在作品中,暗线往往是抒发感情的巧妙切入点,是期末及中考的易考点。

分析文章的线索,常常可以帮助我们疏理文章的结构,解读文章的含义,了解文章的主旨。在文章中,常常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物品、感情等作为文章的线索。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后教师归纳:

3.本文所记叙的事件它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从事件的最终结果,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起因:母亲老了,春天到了,我劝她多走走;

经过: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母亲决定走了小路;

结果:在小路上难走的地方,“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一家人和乐融融。

看到的是一个非常和睦美满的家庭。

五、体验亲情

教师过渡引导:在这个三代人组成的四口之家,长爱幼,幼尊长,一家人相互理解,相互谦让、温馨和谐,充满浓浓的亲情。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方面去体验作品所流露出的浓浓亲情。

1.从起因中体验亲情。

“母亲老了,春天到了,我劝她多走走”,从上面的行为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儿子?

学生回答:从这些行为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孝顺母亲的好儿子。

2.从选择中体验亲情。

在道路的选择上,母亲和“我”先选的是走什么路?后来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母亲和“我”对道路的选择分别说明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