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章的叙事线索,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2.结合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体会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3.品读、批注重点词语和精彩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结合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体会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2.品读、批注重点词语和精彩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视频:“老山界”简介
师:老山界,在地图上名为越城岭,是“五岭逶迤腾细浪”(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五岭”之一,其主峰为广西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之誉。是红军长征时爬过的18条山脉之一。今天我们就去看看那座高高的老山界,看看他是怎样被红军战士当作“细浪”征服的。
二、教学新课
1.读读写写
攀谈(pān) 峭壁(qiào) 骨碌(gū lu) 呜咽(yè)
督促(dū) 咀嚼(jǔ jué) 瑶民(yáo) 惊惶(huáng)
欺侮(wǔ) 矗立(chù) 蜷缩(quán) 灌输(ɡuàn)
苛捐杂税(kē) 酣然入梦(hān) 不可捉摸 (zhuō mō)
(yè) 呜咽 (sù)宿营 (fāng)坊间
咽 (yān)咽喉 宿 (xiǔ)三天两宿 坊
(yàn)吞咽 (xiù)星宿 (fáng)作坊
2.理解词义
(1)满望:十分希望。
(2)攀谈:闲谈。
(3)骨碌:滚动。
(4)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5)呜咽:流水等发出凄切的声音。
(6)索性:表示直截了当,干脆。
(7)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捐,赋税。
(8)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9)不可捉摸: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3.走近作者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他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和文教工作,为建设和发展我党的政治宣传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代表作品有《金色的鱼钩》《老山界》《怀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模范党员,一门忠烈》等。
4.创作背景
(1)出处
本文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2)事件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老山界。
(3)背景
1936年8月5日,毛泽东、杨尚昆给各部队和参加长征的同志发出电报和书信,为出版《长征记》一书征稿,以扩大红军在国内外的影响。在这次征文中,陆定一写了两篇纪实性的文章,一篇是《榜罗镇》,另一篇就是《老山界》。
1.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题干提示:“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圈出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句,绘制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路线图。
预设:
2.从路线图看,作者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预设:作者以登山的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叙事线索,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将翻山的整个经过叙述得十分清晰。
3.依据文章的叙事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预设: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傍晚(“天色晚了”),到一户瑶民家攀谈;天黑了,到山脚,登山;之后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半夜里醒来,之后又睡着了。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翻过雷公岩,继续爬山,“快要到山顶”时,“落得很远了”;下午两点多钟,到了山顶;之后,一口气儿跑下山去。
4.从图中,你还发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哪些信息?
预设:
(1)红军战士翻越的老山界高耸、陡峭、险峻。
(2)翻山的时间是一天半;是连夜翻山;翻山的过程很艰苦。
(3)在翻山途中红军能密切联系群众。
1.我们理清了翻山之事,再去认识一群翻山之人。这是一群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读课文最后一段,找出文中评价老山界的一句话。
预设: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2.老山界究竟有多难走呢?“难”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圈画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预设:
(1)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第1自然段)
(2)知道前面有一个地方叫雷公岩,很陡,上山三十里,下山十五里。(第10自然段)
(3)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第12自然段)
(4)在“之”字拐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