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抓住文章的叙事线索,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 品味文中生动的环境描写,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旨的重要作用;
- 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联系生活实际,传承新时代长征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导入
教师出示毛泽东的诗歌《七律·长征》,学生朗诵。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以精练之笔高度概括红军战斗历程和战胜的种种艰难险阻,赞美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五岭”就是大庚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和越城岭。越城岭的土名就是“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那座高高的老山界,看看它是怎样被红军战士当作“细浪”征服的?
- 讲述一次翻越
- 学生初读课文,交流预习情况,读准下列字音
峭壁 咀嚼 呜咽 矗立 酣然入梦 苛捐杂税
- 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叙事文,那作者是怎样叙事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圈出文中表明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词语,并以此为线索,画出红军翻山的路线图。
- 学生分析行军路线图,思考:
(1)从图中,你还发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哪些信息?
(2)回顾课文,如果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内容,你认为哪一句最合适?
明确:
(1)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一天半的时间,红军是连夜翻山
(2)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 结合资料,说说老山界是一座怎样的山?
教师补充资料:
老山界为五岭之越城岭山岭的中段分支,在广西北部,南北坡长21公里,东西宽约6公里,山地面积达126平方公里,其珠峰是猫儿山,海拔2141米,是五岭第一高峰。这里山势连绵,峰峦重叠,悬崖峭壁高耸入云,触目惊心。遍山林深叶茂,河谷幽深,人迹罕至。只有悬崖绝壁间的羊肠小径可走。小径如同一条细长的带子,忽而伸向山顶,忽而坠入峡谷。“瞬间有四季,几步不同天”,是人们对老山界的形象描述。
学生思考后作答:
明确:高大陡峭 崎岖险峻 气候恶劣 人迹罕至
- 认识一支队伍
- 引导:我们理清了翻山之事,再去认识一支翻越老山岭的队伍,这是一群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读课文最后一段,找出文中评价老山界的一句话。
明确:“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 老山界究竟有多难走呢?“难”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圈点关键词句,小组交流讨论,并按照下面句式表达自己的看法。
________难,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先细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汇报,师生进行评价和交流。
明确:
(1)行路难,红军战士要翻越的老山界,山高路险,特别是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路只有一尺多宽。
(2)生活难,红军战士缺乏粮食,吃不饱饭,而且只能在山路睡觉,晚上寒气逼人,只有一条毯子可以避寒。
(3)行动难,红军战士不是轻装上阵,而是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行李。
(4)处境难,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的情况危急,地上有追兵,天上有敌人的飞机,他们需要一边狙击敌人,一边紧急行军。
- 提问:正如作者所说:“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笨重的队伍战胜了。”结合课文和图片分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支队伍的“笨重”?(PPT展示两张红军长征行军图)
学生自主沿途,圈画出关键语句,再小组交流。
明确:
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队伍挤得紧紧的。(第2段)
队伍还是极迟慢地向前行动。(第5段)
剩下来的是医务人员和掩护队伍……伤员病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