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1课时   因数和倍数     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知道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2.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3.经历探索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学习能力。体会数学的奇妙、有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知道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的一定知识,认识了整数的性质,本课是因数和倍数单元的起始课,教材首先给出了9个除法算式,请学生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部分除法算式“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并通过进一步举例理解概念。然后通过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倍数),从而体会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核心素养 经历探索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学习能力。
教学辅助 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若有教具等教师自行增加)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引“探究”

教师谈话导入:体育课上,老师准备测试五(1)班同学的长跑成绩。男、女生分开测试,男生有24人,女生有19人,同学们,你们自己分好组吗。(学生讨论汇报)

生1说:“男生可以分为6组,每组4人。”站在一旁的生2又说:“分成8组,每组3人也可以。”

而女生组的想了半天也没分好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分组过程中,要使每组的同学人数相等,这就要用到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我们一起来学习。

 

学习任务一: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因数与倍数是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对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因此在这里利用知识的迁移方式,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算式的结果,再小组合作按一定的标准分类,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并通过自主介绍的方式,感知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为学生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新知探究—习“方法”

1.观察算式特点,进行分类。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都学过除法算式,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道除法算式, 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算式。)

例1: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见过下面的算式。

12÷2=       8÷3=       9÷5=

30÷6=       26÷8=       19÷7=

20÷10=       21÷21=      63÷9=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快速计算算式结果,总结结果的特点。

师提出问题:根据你的发现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说说你分类的依据。(能不能按照它的商把这些除法算式分分类。)

(3)学生动手计算算式结果,相互交流。

2.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1)学生计算观察后汇报结果:这些算式的相同点都是除法算式,除数和被除数都是整数,不同点,计算的结果不同,有点算式结果是整数没有余数,有的计算结果是小数,有的有余数。

(2)小组汇报,交流。

第一类:商是整数的算式。

12÷2=6      20÷10=2      30÷6=5

21÷21= 1     63÷9=7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