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 9.古诗三首 清明 | 统编版 | 三年级下册 | 第三单元 | 1课时 |
学 校 | 授课班级 | 授课教师 | |||
学习目标 |
1.认识“魂、酒”等3个生字,会写“魂、借”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3.能借助注释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
||||
学习
重难点 |
能借助注释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 ||||
学情分析 |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描写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景象的一首诗。三年级的学生学了一定的古诗词,也已经掌握了一些朗读诗歌的方法,但《清明》所表现出来的茫然若失的心情,学生可能不易理解,对此需要积极诱导,通过重点字词的解释,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 ||||
教学辅助 | 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
教学过程
导入:你知道清明节是哪一天吗?清明节有什么习俗呢?让我们走进杜牧的《清明》看一看。
学习任务一:读古诗,整体感知
1.朗读古诗。
先听范读,然后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节奏。
2.走近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3.解读诗题。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祭祖、扫墓等习俗。
按阳历来说,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5日或者4月4日,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还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4.学习字词。
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欲、魂、借、酒、何、牧。
重点指导:
欲,左右结构,共11画。书写时注意:“谷”字上边撇和点分开,右下撇伸到“口”的下方。
魂,左右结构,共13画。书写时注意:左部小而偏上,右部上紧下松。“厶” 不能丢。
酒,左右结构,共10画。书写时注意:三点水为弧形,右部不要忘记写里面的短横。
学习任务二:明诗意,体会作者情感
1.自学提示。
(1)结合注释和资料,了解古诗大意。
(2)结合诗句说说诗中描写了怎样的节日气氛?
2.抓住重点词语,了解诗意。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雨纷纷:形容雨特别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这句诗大意是: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路上羁旅行人个个失魂落魄。
(2)为什么行人为什么会“欲断魂”呢?
因为清明是人们祭奠祖先的日子,当人们想起逝去的亲人时会非常伤心,所以才会有这样失魂落魄、伤心欲绝的表现。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这句诗大意是: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笑而不答,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山村。
(4)诗人为什么要向牧童询问酒家呢?
因为作者独身在外,触景伤怀至极,又被雨淋湿了,无处躲雨,心情愁闷,于是想找个酒家,一来可以歇歇脚,二来可以饮点酒,驱驱春寒,借酒驱散心中的烦闷。
3.你觉得最后两句诗中,哪个词用的最好?为什么?
“遥”字。牧童以行动代替语言,用比回答还要明确的手势,指向了远处,让人仿佛看到了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让愁闷的诗人有了祈盼而变得振作起来。
4.归纳总结:《清明》这首古诗描绘了一幅清明烟雨图,表达了诗人孤身在外的愁苦和望见酒家想借酒浇愁的期望,进而重新振作起来的情感。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