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飞向蓝天的恐龙 编版 年级 单元 2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圈画表达准确的词语,体会表达的严谨准确。

3.品读课文中对比表达的语段,学习用对比方式介绍事物。

学习

重难点

1.尝试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品读课文中对比表达的语段,学习用对比方式介绍事物。

学情分析 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体会作者严谨的语言风格,也感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取得的成果而自豪。让学生带着感情读一读本段课文,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对于恐龙演化过程,学生不会熟悉,教学中要利用图文结合方式,进一步体会作者严谨准确的语言,和对比的表达方式。
教学辅助 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回顾课文,鸟类的起源

  • 回顾课文

1.上节课,我们初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恐龙和鸟儿的关系,但是科学家们还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2.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这两句话是什么关系?

“一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化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3.问题激趣:笨重凶猛的恐龙是也如何变成轻灵敏捷的鸟儿的呢?

学习任务二:再读课文,理清演化过程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1. 设问句,过渡段,承上启下。
  2. 学生自读4自然段,梳理恐龙演化的几个阶段。
阶段 时间 特点
第一阶段 两亿四千万年前 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
第二阶段 数千万年后 形态各异 庞大家族
第三阶段 许多许多年后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变小、骨骼中空、脑颅膨大、前肢变长,长出羽毛)
第四阶段   一些树上生存→跳跃、降落→滑翔飞行

一些地面奔跑→学会飞翔

 

3.读句子

不管怎样,科学家们认为: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 ——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崭新的生活天地。(得出结论)

4.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1)组内交流。

(2)汇报,提示:注意时间顺序,概括演化内容。

预设:先讲了两亿四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和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外表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其中一支猎食性恐龙演化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学习任务三:体会语言  学习表达

1.我们理解了恐龙飞向蓝天的每一个时期的演变过程,课文中还有不少语句表达很准确,请你找出这样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预设一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一支”和“漫长的”可以删去吗?

预设:不可以,“一支”是说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是说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化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这体现了用词的准确、严谨。

预设二: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其中,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小,越来越像鸟类。

预设:从“一些”和“逐渐地”这两个词,“一些”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龙;“逐渐地”表示是逐步地,慢慢地,有过程。

预设三:有些科学家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的恐龙,在奔跑的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预设:“推测”是指根据已知情况,按一定道理推论未知。

把“推测”换成“猜测”可不可以?读一读换后的句子,并回答“猜测”是什么意思?

预设:猜测是根据某些线索或全凭想象来寻找正确的解答。科学家的推测是有依据、有道理的,是推论出来的,不是靠想象,因此不能换成“猜测”。

2.读语段,学习对比式的表达。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用两足奔跑,有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