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编版 年级下册 三单元 1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认识“牧、兄”等3个生字,会写 “牧、兄” 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学习

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仍对显现的画面比较感兴趣,所以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读诗时会将诗中的画面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理解,从而能够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也能够体会重阳节传统习俗背后蕴含着的人们对幸福美好未来生活的期盼之情。
教学辅助 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

 

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无尽的思念之情。诗人王维就写下了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

学习任务一:解诗题,整体感知

1.朗读古诗。

先听范读,然后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节奏。

2.走近作者。

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通音乐,工书画。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3.解读诗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忆:想念,思念。

山东:此处指华山以东。

(2)重阳节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在我国古代思想中,“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作“重阳”,也叫作“重九”。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汉初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时,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因此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3)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4.学习字词。

(1)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牧、兄、独、异、佳。

重点指导:

兄:会意字,指同辈中比自己大的男性。据甲骨文,上为“口”,下为匍伏的人。意为作为长兄可以随时命令弟弟去做事。

独:左右结构,反犬旁,共9画。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弯钩不宜太弯。

异:上下结构,反犬旁,共6画。书写时注意:上边窄扁、扁框封闭,下横要长、左撇右竖、稍分开。

佳:左右结构,单人旁,共8画。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右边四横间距均匀。

(2)屠苏: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学习任务二:明诗意,了解节日情景

1.自学提示。

(1)结合注释和资料,了解古诗大意。

(2)结合诗句说说诗中描写了怎样的节日情景?

2.了解诗意。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异乡:他乡。

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重阳节。

倍:加倍。

这句诗大意是:我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逢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少一人”少的是谁呢?王维自己。

这句诗大意是: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个人而生遗憾之情。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