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学科 历史
课题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追寻红军足迹,赓续长征精神!
章节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的最后一课,上承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进行战略转移,长征胜利才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它下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长征的胜利使各路红军挺进抗日前沿,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保证了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因此本课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课着重发展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其中蕴含的“长征精神”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2.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语文课本上已经学过相关的课文,阅读了名著《明星照耀中国》,所以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对“长征”的史实及精神尚未有深入全面的认识。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积极性容易激发,感情充沛。

3.思政育人融入分析

    红军长征是党在成长中经受的一次重大考验,它关系着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它为后人留下的“长征精神”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强大的教育功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4.目标确定

①站在历史时空大背景下高处瞭望长征所处的时代背景,初步了解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时空观念)

②通过图片、日记、亲历者口述史料等细处看长征路上的人与事,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与长征相连接,感悟长征精神; 通过当下抗疫、扶贫、航天等新长征路上的光荣事迹,激发传承长征精神的斗志。(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5. 学习重点难点

① 重点:长征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事,体会长征的艰难性和感悟“长征精神”的伟大。

②难点:激发学生传承长征精神的斗志。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高处瞭望·长征境——为何征?  
  教师活动

(1)播放视频《长征纪实》营造学习情境:80年前,一次最辉煌悲壮的战略转移,铸就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一支世所罕见的军队,翻越茫茫雪山,跨过泥泞沼泽,经历血与火、生与死,用热血和生命书写不朽传奇,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看完这个视频,想必大家是既钦佩又好奇中国工农红军是怎样冒着敌人的追缴围堵走了二万五千里的路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课。

(2)提出驱动性问题:什么是“长征”?为什么要“长征”?

(3)学习任务类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4)小结:高处瞭望,这是一场意义非凡、艰苦卓绝的征途。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渐入学习情境。

 

从含义上、时空上、数字上理解“长征”:

①含义上看长征:它是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第25军,于1934年秋至1936年10月间先后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②时空轴上看长征:把握长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地位。

③数字上看长征:(红一方面军)路上一共368天,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下来的100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有56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每走114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即近24英里。红军一共爬过十八条山脉,其中五条是终年盖雪的,渡过二十四条河流,经过十二个省份,占领过六十二座大小城市,突破十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此外还打败、躲过或胜过派来追击他们的中央各部队。  ——《长征记》,一军团编(一九三六年八月预旺堡)

 

观察中国工农红军五次反“围剿”情况简表。思考:对比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长征”的含义,知道长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地位。通过观察中国工农红军五次反“围剿”情况简表,分析长征的原因。

 
  环节二:近处细望·长征事——如何征?  
  教师活动

(1))教师配以历史地图和图片讲述长征经过:

瑞金出发(1934年10月)——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向贵州进军,强渡乌江——遵义会议(1935年1月)——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0月)

(2)提出驱动性问题:①说说长征途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②哪些事情让你印象深刻?③你认为长征能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④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3)补充细节故事:杨成武飞夺泸定桥回忆、百余红军英勇跳崖、女红军石磨玉、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张子意的日记、谢良回忆爬雪山、杨成武爬雪山过草地的回忆录,播放红军亲历者口述视频资料。

(4)学习任务类型: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活动

 

 

观看地图,了解长征的路线。

 

 

 

 

 

阅读材料、观看视频,围绕驱动型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日记、亲历者口述史料等细处看长征路上的人与事,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与长征相连接,学生真切体会长征的艰难和曲折,从而感悟长征精神的伟大。围绕驱动性问题,学生在小组内部各抒己见,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相互碰撞,达成“家国情怀”、“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环节三:远处冀望·长征魂——何相承?  
  教师活动

(1)播放视频《新长征路》

(2)驱动性问题:新时代的今天在哪里你看到了长征精神在传承,你可以在你的长征路上如何传承长征精?

(3)《跨越时空的对话–山河无恙,强国有我!》请你向红军先烈们写一封信,汇报新时代的发展和成就,告诉他们这盛世如您所愿;我辈少年定肩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重任!

(4)学习任务类型:写作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完成写作《跨越时空的对话–山河无恙,强国有我!》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