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 概述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 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 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 关注日常生活中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
视觉的形成过程、听觉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
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的成因。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第一节,主要内容有眼球、耳的结构和视觉、听觉的形成,也涉及其他感觉器官。重点是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由于眼和耳是人体从外界接受信息的主要器官,在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有着突出作用,所以本节也是本章的重点。
本节课,教师从一个日常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入本课主题,探讨人体是通过哪些器官感知外界变化的,如眼-视觉、耳-听觉、舌头-味觉、鼻-嗅觉、皮肤-触觉等,其中视觉和听觉就是我们本课探讨的两个主要内容,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这个而展开。要认识视觉,首先从认识眼球的结构开始,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根据教材图示认识和了解眼球各个结构的特点和功能,在讲解完眼球结构之后,学生就有了理解掌握视觉形成过程的知识基础,并认识到视觉的形成并不是在眼球结构的视网膜,视网膜上只是形成倒像,并使相关的视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然后再通过视觉神经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最终在大脑皮层视觉中枢产生视觉。在介绍完视觉形成过程之后,为达成知识服务于生活的目的,教师引入近视和远视的话题,并通过具体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二者的产生机理及矫正方式,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听觉是除了视觉,我们从外界环境获取信息最多的方式,关于“耳和听觉”的介绍,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观察与思考”的活动,引导学生讨论耳和听觉的重要性。接着,图示耳的基本结构,介绍听觉形成的大致过程。在此基础,教师再介绍耳聋的原因,这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渗透了卫生用耳的常识。
最后,再简单介绍一下,人体感知外界环境变化的其他方式,如味觉、触觉等,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认识到我们是如何感受外界变化的。
最后,利用技能训练,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视觉是一种主观感受,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同时强调了观察和测量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
教师: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时你会急忙寻找避雨地点,并迅速跑过去。你是靠什么器官发现天气突然变化的?你是怎样做出天要下雨的判断的?你对天气骤变的一系列反映,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和系统做出的?
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多样的回答中,肯定会涉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即视觉和听觉,由此,我们就可以引入知识点1:人体感觉的类型,教师可做简单介绍。
教师:外界物体的形状、颜色等信息,我们主要通过哪个器官来获取呢?
学生:主要通过视觉,并利用眼睛来获取。
教师:那我们的视觉是如何形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认识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并仔细观察教材中的图示,看看眼球结构中哪些结构与视觉的形成密切相关。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时段。
教师:同学们,你们阅读教材之后,可以发现眼球近似球体,由眼球壁和内容物构成。眼球壁结构中包含外中内三层膜,而内容物主要就是晶状体、玻璃体和房水。
接下来,我展示眼球的结构,请你们来认一认。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