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1.说出人体的血量与输血的关系。

2.说出ABO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的原则。

3.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1.ABO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的原则。

2.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血液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展示人输血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7世纪时,医生为抢救大出血的病人,就曾尝试将动物的血输入病人的血管,但是都没有成功。后来,又尝试给病人输人血,结果有的病人输入了别人的血液后“起死回生”,多数病人输血后却产生严重的反应,甚至死亡。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尝试回答。

【过渡】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有关输血与血型的知识。

新知探究

一、血量与输血

【教师活动】讲解:成年人体内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7%~8%。你的体重是多少?如果按成年人的比例计算,你的血量大约是多少?

【学生活动】思考,计算,回答。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自身血量,体会体内血量的稳定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意义。继续提出问题:不同程度的失血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边出示表格边讲解:对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来说,少量失血时,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但如果一次失血超过800~1 000毫升,就会出现头晕、心跳加快、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如果一次失血超过1 200~1 500毫升,就会发生生命危险,需要及时输血。那么,输血前需要知道什么?

【学生活动】输血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人的血型。

二、血型

【教师活动】展示血型发现过程的资料。重点讲述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在实验中发现的血液凝集现象。

展示血液的凝集图片。讲解: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卡尔·兰德斯坦纳发现血液有不同的类型,他将它们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这就是ABO血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常说的“熊猫血”是指熊猫的血液吗?

【学生活动】思考,尝试回答。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讲解:除了ABO血型系统以外,人类还有其他的血型系统,比如Rh、MNSs血型系统等。ABO血型系统是与临床关系最密切的血型系统之一。在输血时必须首先知道献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是为了防止红细胞凝集。那么,红细胞凝集会有什么危险呢?

【学生活动】引起血管阻塞和血管内大量溶血,造成严重后果。

三、安全输血

【教师活动】出示表格,讲解:人的红细胞上有两种凝集原,A凝集原和B凝集原;人的血清中含有相对应的凝集素,抗B凝集素和抗A凝集素。A凝集原与抗A凝集素、B凝集原与抗B凝集素相遇时会发生凝集现象,从而造成严重后果。请同学们根据献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之间是否发生凝集反应,完成给出的表格。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完成表格。 

某人的血型 A B AB O
可接受的血型 A、O B、O AB、A、B、O O
可输给的血型 A、AB B、AB AB O、A、B、AB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输血的原则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安全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在没有同型血可输而且情况紧急时,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缓慢地输入少量的O型血。AB型血的人,除可输入少量O型血外,也可缓慢地输入少量的A型或B型血。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有人说“O型血的人是万能输血者”,你认为有道理吗?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但是在没有同型血且情况紧急时,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输入少量的O型血。但这种“万能”是相对的,一方面是给异型血输入O型血的量不能太多,另一方面是人类血型系统多样,即使是同型血相输,有时候也会发生意外。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进一步讲解在临床上输血时,还会采取成分输血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成分输血的优点。

【学生活动】知道成分输血大大提高了病人输血治疗的效果,降低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避免了大量的血液浪费。

【教师活动】根据成分输血及血细胞的功能,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对于严重贫血者,你认为应该输入什么血液成分?为什么?

2.对于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应该输入什么血液成分?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