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的过程》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例名 呼吸的过程 年级、学科 七年级生物
教材版本 冀少版 课程类型 新授课
    第三章 第一节 呼吸 所需课时 1课时(40分钟)
课标解读

(结合学科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实施、具体的课标内容,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解读)

内容要求 1.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包括呼吸道的结构、肺的形态和功能、呼吸肌等。

2.描述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通气、肺泡内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四个基本过程,以及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过程。

3.了解呼吸的重要性和意义,呼吸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供给细胞代谢的需要。

4.了解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如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不吸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等。

5.通过实验探究人体呼吸的过程,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人体内的交换过程。

6.了解呼吸系统常见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如感冒、肺炎等。

7.通过观察模型、图片和动画等手段,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呼吸的全过程和能量转换,并培养探究和实践能力。同时,他们将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奥秘,意识到呼吸系统对维护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增强珍惜生命的情感。

学业要求 1.呼吸的过程主要包括肺通气、肺泡内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四个环节。肺通气和肺泡内气体交换使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则负责将氧气和二氧化碳从肺部输送到全身组织。在组织细胞中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细胞并使二氧化碳离开细胞。
2.呼吸过程是人体最基本生理活动之一,具有重要意义。它使机体能够及时从外界摄取氧气,同时排出二氧化碳,保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如果呼吸过程任何一环发生障碍,都可能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堆积,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呼吸过程的学习要求,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呼吸的基本概念、生理意义、过程以及与人体新陈代谢的关系。此外,学生还应了解呼吸系统的主要组成和功能,以及呼吸过程调节机制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需要理解和掌握呼吸过程发生障碍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和治疗方法等实践应用方面的知识。
教学提示 定义和概念讲解 解释呼吸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明白呼吸是什么以及它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过程分解 详细讲解呼吸的四个环节:肺通气、肺泡内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对于每个环节,使用简单的语言和图示来描述其过程和作用。
互动演示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的演示或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呼吸过程。例如,使用气球和吸管来模拟肺通气,或使用化学物质来模拟气体交换。
案例分析 引入一些与呼吸过程相关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呼吸过程的实际应用和重要性。如疫情时期用于拯救危重病人的人工心肺机(ECMO)。
系统归纳 在课程的最后,对呼吸过程进行系统归纳,强调其重要性以及与其他生理过程的联系。
实践活动 设计一些实践活动或作业,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呼吸过程的理解。例如,让学生记录自己某一时段的呼吸次数,或设计一个小实验来观察不同运动对呼吸频率的影响。
教学提示 反馈与评估 鼓励学生提出他们对呼吸过程的问题和困惑,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解答。同时,通过作业、测试或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程度。
扩展阅读与探索 推荐一些相关的书籍、文章或在线资源,供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索和学习。
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强调呼吸过程与其它学科(如化学、物理学、医学等)的联系,激发学生对跨学科学习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材体系 本小节内容选自冀少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呼吸》的第二小节。
教材地位 本小节内容与课本第一章“合理膳食平衡营养”和第二章“爱护心脏确保运输”都有关系,尤其与“爱护心脏确保运输”联系密切。本小节的教学内容是“呼吸”一节的核心。
教材内容 本小节的中心是说明人体是怎样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是如何摄取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在学习了呼吸的四个环节之后,对呼吸的产生、过程和意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学情分析
认知方面 学生在《呼吸》的第一节已经学习了呼吸系统的组成,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并且学生对于呼吸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在第二章也已经学习了组织细胞与周围的毛细血管以及肺泡和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中物质的变化,对子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肺通气涉及到物理中气压的相关知识,并且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胸廓的概念学生并不了解,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能力方面 学生具备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能够和同伴进行科学交流、讨论,利于课堂活动的展开。
心理特点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喜欢动手操作。而学生很难亲眼看到呼吸作用,因此,本节课通过制作模型,模拟吸气、呼气时膈肌的运动,帮助学生将不可见的生理反应可视化,易于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 认识到呼吸是人体重要活动,呼吸是气体交换的过程,空气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思维 通过模型的变化能解释呼吸的过程,形成模型与建模思维,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探究实践 通过呼吸体验活动,感受身体各部分的变化,通过模型模拟实验,了解呼吸器官在呼吸时是协同合作的。
态度责任 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 肺通气和体内气体交换。
重难点突破 肺通气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膈肌的运动模型使学生可以体验吸气、呼气时膈肌运动,并按照步骤制作模型,提高成功率。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教学法、讲授法等相结合
教学设计思路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课堂应该是学生的,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营造师生互动、平等参与,创设和谐充满激情与灵感的课堂氛围。
教学过程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