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1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2.知道长方体面、棱、顶点及长、宽、高的含义,并能根据需要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观察、比较、操作等学习活动中,培养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和高,能根据需要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知道了它们的共性和区别,为这本节课的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奠定了基础。因此这节课是要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得到发展。
核心素养 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培养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辅助 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若有教具等教师自行增加)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引“探究”

1.教师谈话导入:生活中的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物体,你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呢?

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冰箱,牙膏盒 建筑物等。(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的认识)

课件出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

 

2.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

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那你能从图片中看出什么?(这些物体都是能立着的,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称为立体图形。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从图片中抽象出长方体。

3.揭示课题。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投影出示衣柜、冰箱、床等图片)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问:这些立体图形和我们学习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学习任务一:认识长方体和各部分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平面图形,引出立体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看、摸,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数学活动,在操作中直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为进一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做准备。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新知探究—习“方法”

课件出示例1:拿几个长方体的物品来观察,并将小组同学的发现填在下面的表中。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长方体有平平的面。(板书:面)

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长方体的面,得出:围成立体图形的平面图形叫做立体图形的面。

再摸一摸,长方体有几个面?(6个)

你是怎么数的?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要怎么数呢?

(预设1:数长方体面的方法是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共有6个面)这是三组相对的面。

引导学生观察观察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预设1:通过将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发现相对的面大小、形状一样;预设2: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进行比较,发现相对的面大小、形状一样)

教师小结:在一般情况下,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或是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