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 26 好的故事 | 部编版 | 六年级上册 | 第八单元 | 第1课时 |
学 校 | 授课班级 | 授课教师 | |||
学习目标 | 1.会写“搁、综”等11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
学习重难点 | 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
学情分析 |
这篇文章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创作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当时的语言表达与现在有明显不同,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为久远,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鲁迅的境遇知之甚少;这是一篇散文诗,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写作的深层意图。 | ||||
教学辅助 | PPT等。 |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 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课程导入
出示课文《慈母情深》《牛郎织女(二)》《桥》《穷人》的相关图片。
2.谈话导入:我们读过很多故事,故事总是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故事”却不一样。它没有特定的人、特定的时间,也没有曲折的情节,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诗《好的故事》。(板书:好的故事 鲁迅)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近鲁迅,走进鲁迅的思想深处,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走进他心中那“好的故事”……
- 出示课题:好的故事。学生齐读课题。
- 习作背景:
本文是一首散文诗,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的迫害、反动统治的压榨,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极为艰苦。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鲁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
《好的故事》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创作于1925年。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就像处于异常“昏沉的夜”。鲁迅在梦境中看见了远方水乡的美丽风景,但这一风景刚出现即消逝,表现出他的怅惘和失望,而课文中对梦境里那“好的故事”的描绘,则表现出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学习任务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请同学们借助文中注音,通读全文,圈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提示: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2.交流想法:读完课文,你读懂了些什么?(学生交流)看看下面字词你是否会认会读会理解。
3.认读生字:检查字词,指导书写。(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语)
(1)随文识字:随文认读课文中含有拼音的词语。
膝髁(kē) 乌桕(jiù) 伽(qié)蓝 蓑(suō)笠 参(cēn)差(cī)
胭(yān)脂 泼剌(là) 皱蹙(cù) 虹霓(ní)色
(2)开火车:检查重点词语的认读。
预告 烟雾 昏沉 错综 澄碧 荡漾 解散 退缩 瘦削 浮动
瞬间 凝视 骤然 凌乱 陡然
(3)练习:送词语宝宝回“家”:削铅笔、削除、剥削、削减、削面、瘦削。
点拨:“削”是多音字,用于合成词或成语时,读作“xuē”,如“削除”“剥削”“削减”“瘦削”等;意思是“用刀平着或斜着去掉物体外面的一层”时,读作“xiāo”,如“削铅笔”“削面”等。
(4)教师指导,把句子读通顺。
①(出示第五、七自然段)指名读,相机提示:
点拨1:“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中的“并”是“同”的意思,后面要停顿。
点拨2:“复/近于原形”中的“复”是“又”的意思,后面要停顿。
点拨3:“夏云头”“水银色焰”“泼刺奔迸的红锦带”这些词语要读得紧凑些。
②学生自由练读第五、七自然段。
(5)指导书写。重点指导“瞬、凝、骤”,这三个字都是左窄右宽,书写时应注意这三个字易错的部件:“瞬”要注意“舛”左边的“夕”中间只有一点,右边部件的第二笔是撇折;“凝”最右边的部件上半部分不要少一点;“骤”的最后一笔是捺,而不是点。
4.理解词语:刚才圈出的不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
5.朗读句子:字词我们疏通了,看看这些句子你是否会读。
课件出示:
-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