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 1 古诗三首 | 统编版 | 五年级下册 | 第一单元 | 1课时 |
学 校 | 授课班级 | 授课教师 | |||
学习目标 | 1.会认“漪”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村晚》。 3.理解《村晚》诗意,想象画面,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
||||
学习
重难点 |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村晚》。
2.理解《村晚》诗意,想象画面,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
||||
学情分析 | 五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课文所描写的情景又都与儿童有关,反映儿童生活,学生也可能有着相似的亲身经历,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的共鸣,进而在阅读古诗中获得感知,加以模仿,发展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
教学辅助 | 教学课件、同步导学案 |
教学过程
任务一:回忆同类,导入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的诗句和同类有关童趣的古诗句,温故而知新,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初步体会牧童不同姿态的可爱和情趣。】
1.导入新课
上节课,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了《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给我们又增加了两首有关童趣的古诗,同学还知道哪些关于儿童的诗句?(学生交流后,教师引读)
师:我们曾经怀念过这样一种指路——(生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们曾经欣赏过这样一种垂钓——(生读):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我们曾经笑看过这样一种玩耍——(生读):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我们也曾经看过这样一种劳动——(生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我们也曾经记得这样一种放飞——(生读):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今天,我们将认识这样一个吹奏——(生读):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三首古诗《村晚》。(教师板书)
2.解读诗题
引导:看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
3.了解作者
引导:这首诗描绘的是宋代乡村傍晚的美景,这段美景是一位叫雷霆的诗人带给我们的,下面我们一起了解诗人。
雷震,南宋,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过渡:乡村的傍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又有着怎样的乐趣呢?让我们打开书本,自己读读这首诗
任务二: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设计意图:本环节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朗读,二是理解。本环节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提高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1.出示学习要求
l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
l利用注释、工具书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汇报古诗的朗读情况
(1)课件出示诗的节奏划分,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陂”和“漪”的读音。
(2)古诗讲究韵律美,除了停顿和节奏,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读出什么呢?(重音、语调)
(3)指读(读出陂,浸,横,背,信口)学生评议。注意把这首诗的韵脚“陂、背”读得清晰、响亮。
(4)学生练读,指名读,学生评议,全班齐诵古诗。
3.全班交流汇报诗意的理解情况
诗意: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4.教师小结:诗人抓住了对景物和人的描写。(板书 景:草、水、山、日;人:归、横、吹)整首诗描绘了一幅牧童骑牛吹笛晚归图。
任务三:想象诗境,感悟诗情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