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第3课时 梯形的面积 教学设计
学 校 | 授课班级 | 授课教师 | |||
学习目标 | 1.通过动手操作活动,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
2.能利用公式解决与梯形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3.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发展空间观念,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重 点 | 过动手操作活动,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 | ||||
难 点 | 能利用公式解决与梯形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 ||||
学情分析 | “梯形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特征,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的意义建构,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 ||||
核心素养 | 在应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 | ||||
教学辅助 | 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若有教具等教师自行增加)。 |
教学流程
学习任务一:通过动手操作活动,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呈现梯形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学生对于转化思想已经比较熟悉,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而且经过三角形面积的研究,孩子也已经知道转化的方法不止一种,因此放手让学生独立研究,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情境导入,引“探究”
教师谈话导入:生活中,在物体上经常能看到梯形。(学生自己说一说)
1.课件出示生活找那个常见的梯形(梯形木堆,汽车玻璃,大坝的横截面等等)
2.介绍梯形: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边:较长的一条底边叫下底,较短的一条底边叫上底;另外两边叫腰;夹在两底之间的垂线段叫梯形的高。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直角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
➯知识链接,构“联系”
1.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
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把 一个三角形用割补法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找到新旧图形之间整体和局部的联系;最后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利用课件演示: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转化过程。
➯新知探究,习“方法”…
教师课件展示:教材第93-94页情境内容:
车窗玻璃的形状是梯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一、学生独立自学,教师观察指导。
1.学生联系前面的学习思考怎样转化来求梯形的面积?、
2.学生借助于手中的学具的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观察转化后两个图形之间有哪些等量关系?”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