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 命题、定理与证明 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以下统称“教材”)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3.2 命题、定理与证明,内容包括:命题、定理及证明的概念;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真假命题.
2.内容解析
新课标提出了对学生“数学思考”的要求:“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学段目标中,进一步指出:在探索图形性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进一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而命题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依据,经过推理证实的命题如定理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所以认识命题的定义、结构、真假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正确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基础,特别是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和难以判断真假的命题是学习的重点.本节课将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了解基本概念,不必深究,不钻难题,所以学习本节课特别重要,是后面学习定理和证明的前提和基础,具賄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命题、定理及证明的概念,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理解命题、定理及证明的概念,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2)会判断真假命题,知道证明的意义及必要性,了解反例的作用.
2.目标解析
理解命题的概念及构成;会判断所给命题的真假;初步感知什么是证明;通过对命题及其真假的判断,提高学生的理性判断能力;通过对证明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初步体会命题在数学中的应用、用证明论证自己的判断;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发展应用意识;通过对命题、定理、证明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从理性的角度判断一件事情的真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等内容,对命题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命题、真假命题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判断命题的真假.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引入
我们日常讲话中,有些话是对某件事情作出判断的,有些话只是对事物进行描述的,如:(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 )(2)我们班的同学多么聪明!……………( )(3)浪费是可耻的.………………………( )(4)春天到了,花儿开了.………………( )在数学学习中,同样有判断和描述这两类语言,如:(1)画线段AB=3厘米.……………………( )(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
自学导航
观察下列语句,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