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识记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积累经典语句、格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4.文化传承与理解:初步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教会学生判别“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三、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议论文,学生虽在七八年级时接触过这种文体,但是还未系统学习过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议论方式。所以在读“敬业与乐业”的论述部分时,可能会出现困难。
《敬业与乐业》是90多年前的一篇演讲稿,梁启超先生为什么要在一所职业学校上发表这样的演讲,而今90多年过去了,我们再读这篇演讲稿的意义何在?要想理解这个问题,需要结合文章背景、需要结合现在社会发展,这种思维的发散拓展和整合,对现在刚上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二、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近代著名学者,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者:梁启超一生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政治活动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三十九万字。《饮冰室合集》共计148卷。
三、文本链接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同时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②思维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四、检查预习
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旁骛(páng wù)
亵渎(xiè dú)
敬业乐群(jìng yè lè qún)
断章取义(duàn zhāng qǔ yì)
不二法门( bù èr fǎ mén)
言行相顾( yán xíng xiāng gù)
强聒不舍(qiǎng guō bù shě)
佝偻(gōu lóu)
蜩翼( tiáo yì)
骈进(pián jìn)
2.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
3.理解字词。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得很融洽。
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断,截取。章,篇章。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者独一无二的方法。
本题主眼:这题目的重点。主眼:主要的着眼点,意即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
主一无适:专心于一件事,一点也不向别处分心。适,指朝别的路上去。
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
旁骛: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意指不专心致志,分心。骛,追求。
惟其: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跟“正因为”相近。
佝偻:鸡胸驼背,一般形容老人。
亵渎:轻慢,不敬。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聒,喧扰。舍,舍弃,放弃。
层累:重重叠叠的层次,指困难和阻力重重。
骈进:一同前进,并进。
五、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做好标记。
1.多媒体投影需要注意的词语,让学生读写。
在读写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几种方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