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体诗、近体诗、词的特点,体会诵读时不同的韵律。

2.背诵并默写古诗词,体会和理解诗词中所寄寓的作者情感。

3.学会“知人论世”,品析诗词传情达意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

1.了解古体诗、今体诗、词的特点,学会“知人论世”。

2.体会和理解诗词中所寄寓的作者情感,品析诗词传情达意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

5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任务:学习《饮酒(其五)》

一、导入新课

1.猜猜诗人

根据下面三句诗,猜一猜,这三句诗都写的是谁?

①秋丛绕舍似陶家,便绕篱边日渐斜。

②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③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明确:

陶渊明。①句点明其姓“陶”,“秋”“篱”很容易让人想到“采菊东篱下”;②句说他嗜酒;③句道其诗歌语言特点。

2.导入新课

历代文人素有两大爱好:一是喝酒,一是赋诗。陶渊明也喜欢喝酒,常酣饮赋诗,在他现存的174诗文中,有56篇都写到饮酒,其中《饮酒》是其辞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组诗,一共有二十首,多为酒后即兴之作,都用“饮酒”命名,大多直抒胸臆。他不仅是田园诗派的鼻祖,还是文学史上大量写饮酒诗的第一人。他被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饮酒》组诗中名气最大的第五首,体裁是五言诗,咏怀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被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

三、活动一:解“饮酒”之题

1.释题

诗题为《饮酒》,诗中为何无“酒”?

明确:《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后。

写作背景: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读序

《饮酒》二十首并序

余闲居寡欢,兼秋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译文:我闲住时郁郁寡欢,加之秋天来临,长夜漫漫。偶然得到名酒,于是我每一个晚上都饮酒。看着影子独自把酒喝完,不一会就醉了。醉酒之后,就写上几句诗,自娱自乐。于是写好的书稿日益增加。这些文辞语无伦次。姑且让老朋友记下,仅用来欢笑罢了。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萧统《陶渊明集序》

陶渊明作《饮酒》诗的目的不在于喝酒,而是借酒抒怀。

四、活动二:读“悠然”之韵

1.听读诗歌(视频朗读)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xuān]。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yōu]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huán]。

此中/有/真意,欲辨[biàn]/已/忘言。

3.朗读展示

思考: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速语调来读比较合适?要读出一种什么感情基调?(用诗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明确:读出“悠然”之感。“悠然”可以理解为悠远、淡然。节奏要缓,语速要慢,不过分用力,读出一种从容不迫,飘然出尘的感觉。

4.释读诗歌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诗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屋,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

尔:如此,这样。

诗意:问我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心灵远离(尘俗),(住的)地方自然觉得偏僻了。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诗意: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共同、相伴。

诗意: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美丽,飞鸟成群结队相伴归巢。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辨:分辨。

诗意:这里面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五、活动三:明“悠然”之因

1.陶渊明为什么能如此“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