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新闻评论的基本常识, 了解本文的写法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与立场。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发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志向。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这则新闻评论的相关背景及重要意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

2.掌握新闻评论的基本知识,了解本文的写法特点。

教学难点:

思考作者是怎样选择新闻事实来支撑观点的,体会其开阔的视野和运用事实的技巧。

三、教学设想

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的第五篇课文。这是一篇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刊发的新闻评论,围绕“国家公祭日”这一新闻事件,紧扣“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观点,引述大量新闻事实加以阐述,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南京大屠杀8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时点上,起到了引导社会舆论,彰显中国立场的作用。全文按呈现观点、阐述观点、强化观点的思路展开,首尾呼应,形成有机的整体。课文引用大量新闻事实,叙议结合,对比鲜明,是一篇非常典型的新闻评论文章。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 ,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一文,了解掌握我们设立国家公祭日的背景和意义。

、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参与“钟声”文章写作的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的编辑和记者,每篇文章都经过多人讨论修改,因此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介绍背景

为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被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首次举行。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警醒世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3.文体知识——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新闻评论一般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即:

①因时而评,新闻性强;②缘事而发,寓理于事;

③内容贴近,题材广泛;④大众视角,公民写作。

比较: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