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表达出真挚深沉的情感。作者对昆明的雨、雨季以及这座城市的喜爱和想念是显性的,而隐性的、更深沉的情感却是对当年昆明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和这种生活状态所折射的心境的一种审美与赞赏。教材编写上,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应继续强化学生充分利用“阅读提示”,培养阅读习惯,品味、欣赏语文的味道。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深入学习过《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写景抒情散文,学生对此类散文是比较熟悉的。学生能体会自然景物、人事的特点,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但是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后隐含的深刻意蕴, 即语言材料的时代背景、社会、文化、传统、观念以及民族心理、时代精神和人文性等内容,学生受生活阅历的限制,难以深入理解。
三、教学目标
- 找出文中所写的昆明雨季中的景、事、物、人,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
- 体会文章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以及从“凡人小事”发现美的独特眼光。(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对昆明真切的想念,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和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请同学们先闭上双眼,静静地聆听这样一段旋律。
师:听出来了吗,这是什么声音?
生:是雨滴叮咚作响的声音。
师:有同学喜欢雨季吗?为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雨”,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骚客的宠儿。“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韩愈对雨的诗意描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王维对雨的清新感受;“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是白居易对雨的独特体验。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
师:汪曾祺先生来自江苏高邮,他为什么要写昆明的雨呢?“在生命的长河中,总会有一个地方,它不能让你停留一辈子,却会深深地镌刻在你的记忆里,让你想念一辈子。”对于作家汪曾祺先生来说,“这个地方”叫“昆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汪曾祺先生来到他的第二故乡——“昆明”,一起去探寻昆明雨的美妙。
任务一:初读课文 读懂雨
师:同学们,如果让你画一幅能体现咱们宿迁的特点的一幅画,你会选择画什么呢?
生:预设 1:选择宿迁的美景、名胜
预设 2:选择宿迁的美食(自由回答)
师:作家汪曾祺先生也给朋友画了一幅有昆明特点的画,我们一起来看看看看汪老先生画了些什么?
PPT展示: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师:汪曾祺先生选择了画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和几朵青头菌、牛肝菌。也正是这样的一幅画牵动了他对昆明的情思和回忆,写下了这篇散文。
师:快速地轻声读一读文章,找到最能概括昆明的雨季的特点的一句话。
生:“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师:请大家注意这句话中的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