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全新章节式二级菜单课件【2023年修订】

第四单元第15课《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重大生平事迹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重点)

2.反复诵读,培养阅读文言文时的语感,熟读成诵;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论述的观点。(重点)

3.体会诸葛亮的教子情感,从文中学习作者的为人之道和治学之道,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能力。(核心素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他能够神机妙算,料事如神。他的一篇文章,一番谈话,就奠定了天下的鼎足之势。

他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的情怀,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众多的历史杰出人物树立了永恒的榜样。他的一生,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如此优异的人中龙凤,他是谁呢?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了解的主角,人称“卧龙”的诸葛亮。

诸葛亮不仅在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具有至高的修为,在对子女的要求上,也有非凡的智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他在这方面的智慧。

二、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被追谥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或“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其早年隐居隆中,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之后,他提出联吴抗曹、兴复汉室的建议,经赤壁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他一生志立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并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代表作主要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西晋陈寿(四川南充人)的《三国志》中有《诸葛亮传》。诸葛亮的诗文《诸葛亮集》由陈寿整理传世。本文选自《诸葛亮集》卷一。

三、背景链接

《诫子书》是诸葛亮在军营中写给才八岁的儿子诸葛瞻[zhān]的一封家书,后来成为了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为了国家大事,诸葛亮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但他对儿子始终牵挂在心。写这封家书时,诸葛亮已经重病缠身,他担心儿子聪慧可爱,在修身、成学不足的情况下过早“有成”而不能担当国家重任(“官二代”易“有成”,但常因才能不足而不堪重任。),于是写下了这封家书。其年八月,诸葛亮因病在军中去世,时年五十四岁。

信中对修养之道和为学之道的论述,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这些论述,特别是在加强自身修养方面的论述,至今仍然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文体知识——书信

“书”在古代指的是书信,又叫“尺牍”“信札[zhá]”。成语“鸿雁传书”实际上传的是“信”而不是我们今天读的“书”。

“书”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它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书信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它可以写私人之间的事,也可以写景,抒情,还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源于书信。

五、字词预习检查

1.生字识记

fú               yín                 sùi                 zào

夫               淫慢                遂成               险躁

 

2.多音字辨析

夫:万夫不当之勇(fū)/夫君子之行(fú)

遂:半身不遂(suí)/遂心如意(suì)

六、课文朗读

1.听读或老师范读课文,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学生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集体朗读课文《诫子书》,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朗读时注意文章的断句。

七、疏通文意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行】操守、品德。

【静以】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以,连词,用。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以,用来、拿来。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译文:君子的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