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感受三只猫的形象特点。

3.品味关键词句,了解文中“我”及家人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4.体会“我”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重点难点

1.继续练习默读。

2.品味关键词句,了解文中“我”及家人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体会“我”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小学课文里,老舍先生笔下的那只会撒娇,会耍赖,还会“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的猫吗?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猫》,来解读猫与著名作家郑振铎的故事。

二、教学新课

 

 

1.读准字音

逗(dòu)       消耗(hào)      污涩(sè)       忧郁(yù)

红绫(línɡ)    懒惰(duò)      安详(xiánɡ)    乞丐(ɡài)

预警(jǐnɡ)    怅然(chànɡ)    诅骂(zǔ)       蜷伏(quán)

一缕(lǚ)      虐待(nüè)      屋脊(jǐ)       叮嘱(zhǔ)

辩护(biàn)    怂恿(sǒnɡ yǒnɡ)惩戒(chénɡ)    倚着(yǐ)

冤枉(yuān)    妄下断语(wànɡ) 悲楚(chǔ)      畏罪潜逃(qián)

芙蓉鸟(fú)

2.理解词义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安详:从容不迫,稳重。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预警: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妄下断语:胡乱、随意地下结论。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

 

 

1.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他善于写“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主张文学作品要“质朴”“真率”。著有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专著《文学大纲》《中国俗文学史》,译著《新月集》《飞鸟集》等。

2.厘清文脉

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默读课文,概括提取信息,利用下面的表格厘清课文内容。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称呼      
情感态度      
丢失心情      
丢失结果      

 

预设: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称呼 小侣 亲爱的同伴 可厌的猫
情感态度 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为它提心吊胆,憎恨捉猫之人 若有若无,

不加注意

丢失心情 酸辛 怅然,愤恨 难过得多
丢失结果 向别处要一只 好久不养猫 永不养猫

3.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预设:

第一句话表现了第一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

第二句话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

第三句话比上一句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放在文章最后,既呼应了开头,又开拓了文意,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1.猫的可爱,让“我”感到生命的新鲜与愉悦,猫的亡失又让“我”难过。但实际上,第三只猫的遭遇才是让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动机。那么,就让我们来聚焦第三只猫,读一读“我”和它的故事。

一读:“我”眼中的它

(1)“我”眼中第三只猫的形象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预设:第三只猫的形象随着情节发展剧烈变化着,从可怜的小猫到难看的懒猫,直至沦为可恨的“罪犯”,最后成了含冤而死的生命。

(2)用朗读来表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情感、态度,并说明朗读设计的理由。

 

预设:

A.难看的懒猫: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