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

2.通过圈画关键语句,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内心变化和心理成长历程。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并实践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获得人生启示。

重点难点

1继续学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

2.通过圈画关键语句,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内心变化和心理成长历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困难、挫折、畏惧、恐怖,是青春少年花季生活的又一侧面,也是“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含义之一。读一读这个发生在悬崖上的故事,也许你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想一想作者的这次经历,也许你对战胜胆小有新的认识;体味一下作者对这次经历的感悟,也许你会明白蕴含于故事中的道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获得更多的人生体悟与启示吧!

二、教学新课

 

 

1.读准字音

酷热(kù)    灼人(zhuó)    厌倦(juàn)   寻觅(mì)

附和(hè)    突兀(wù)      臭椿(chūn)   怦怦(pēnɡ)

滑稽(jī)    嘘声(xū)      晕眩(xuàn)   恍惚(huǎnɡ)

挪动(nuó)   凌乱(línɡ)    抽噎(yē)     气喘吁吁(xū)

参差不齐(cēncī)    哄然大笑(hōnɡ)       天旋地转(xuán)

2.理解词义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凌乱:不整齐;没有秩序。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吁吁,形容出气的声音。

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3.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致力于社会与行为科学方面科普文章的写作。代表作有《内在的宇宙》《心理学的故事》等。

4.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心理学与成长》(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田文慧译。原题为《悬崖上的一课》,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并做了删改。这篇文章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作者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有一次,他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三分之一的高度,再也上不去了,可是要下去又下不去,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这一经验成为他人生的宝贵财富和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5.快速默读全文,用“        ”画出标志时间变化和空间转变的语句,按“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梳理故事情节,完成下面表格。

 

预设:

标志时间变化的语句:

(1)“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第1段)

(2)“然后他们出发了”(第3段)

(3)“几分钟后”(第10段)

(4)“时间在慢慢地过去”(第17段)

(5)“暮色中”(第18段)

(6)“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第28段)

标志空间转换的语句:

(1)“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第6段)

(2)“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第7段)

(3)“我努力向他们爬过去”(第9段)

(4)“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第16段)

(5)“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第28段)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