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溶液》这一单元在教材中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本单元的三个课题中,第1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第2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第3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使概念、实验、应用融为一体。
学生在前八个单元的学习中,陆续接触到了一些溶液以及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而且根据生活经验,能说出很多生活中的溶液,也就是说,学生对于“溶液”这个词并不陌生,能够说出一些关于溶液的感性认识。而且在后面学习酸碱盐的过程中,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二、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生产中有很多有关该节知识的素材,例如海水、糖水、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汽水,实验室中也接触到很多溶液例如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酚酞试液、石蕊试液等,但没有形成有关溶液知识理论性的认识。所以在本节课知识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及乳化作用,又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宏观现象的本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量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又为学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酸碱盐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在初三化学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典型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整节课可以让学生充分形成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三、课时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两课时:课时1 溶液
课时2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
课时2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
一、教学目标
-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
- 知道乳浊液及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 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以及简单实验的设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认识乳化现象。
2.设计实验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旧知回顾】化学反应中伴随有能量变化。
【过渡】那么溶质溶解于水时,会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吗?在上节课的实验探究过程中你有感受到吗?让我们这节课一探究竟吧!
【板书】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探究实验】
1.同学们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活动目标是: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热还是吸热。
实验用品是: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2.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①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温度。②分别取两药匙大致等量的上述三种物质与烧杯中,并搅拌至固体全部溶解。③测量并记录溶液的温度。④用手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感觉温度的变化。⑤将反应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中。
【交流与讨论】
1.为何所用的水都要求用100 mL?(同等条件下,易于比较)
2.为何三种固体物质的质量要大致相等?(同等条件下,易于比较)
【学生探究实验】并做好相关实验记录。
【结论】NaCl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NH4NO3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降低;NaOH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升高。
【总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温度降低,如NH4NO3;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温度升高,如浓硫酸(液体)、氢氧化钠;还有些物质在溶解时则温度变化不大,如氯化钠、蔗糖等。
【注意】氧化钙(生石灰)遇水是反应放热,而不是溶解放热。
【即学即用】将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固体分别加入试管中,若U型管液面无明显变化,则固体是 ;若U型管液面左高右低,则固体是 ;若U型管液面左低右高,则固体是 。
【讲解】U型管液面无明显变化,说明瓶内压强不变,将此固体放入试管中无明显放热、吸热现象,所以为氯化钠;U型管液面左高右低,说明瓶内压强减小,将此固体放入试管中有明显吸热现象,所以为硝酸铵;U型管液面左低右高,说明瓶内压强增大,将此固体放入试管中有明显放热现象,所以为氢氧化钠。
【知识应用】便携式无电冰箱、冰桶、冰杯的制冷剂由硝酸铵、氯化铵、氯化钠、六水氯化钙与碎冰或水按一定重量比混合而得。使用时,温度一般可以降到-18℃左右,5℃以下可维持6-24小时。便携式“无电冰箱、冰桶、冰杯”就是利用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而起到致冷的作用。
【问题】日常生活中,衣物上的油污是如何除去的呢?为什么用洗洁精能去除盘子上的油污呢?洗发水是怎么使头发变得干净呢?你知道滴加洗洁精或洗涤剂的原理是什么吗?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