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背影》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意,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
教学难点:
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三、教学设想
初二的学生对于文章主要内容的快速获取的能力已经具备,但是细节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升,同时,对于娇生惯养中长大的他们来说,更熟悉母亲细腻、温柔、无微不至的母爱,而对在苦海里泡大的的朱自清所描绘的慈父形象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要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性美,最终学以致用,以我笔写我心来刻画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父亲形象,在这些方面有一些教学的难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但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
父亲又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读不懂,直到他们真正长大,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它时,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
著名作家朱自清,曾经面对父亲的背影潸然泪下,那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呢?朱自清又从中感悟到了什么?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感受父爱的伟大。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散文代表作品有《春》《荷塘月色》《绿》《背影》等。
2.介绍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记叙的是八年前,即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去世了,在徐州工作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消息,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办完丧事后,作者回北京念书,父亲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惜别。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3.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散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阅读和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又要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一是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日月星辰、山川流水、人生百态、历史风云……无一不可);二是指散文的写作方法灵活多变,叙事、写景、状物……各呈异彩,不受时空限制。“神不散”指所运用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即以某个线索组织材料,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散文的选材虽说是无比的自由与广阔,但作者所写的总是自己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散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迂【yū】:①曲折。②言行或见解陈旧不合时宜。
2.拭【shì】:揩擦
3.搀【chün】:①在旁边扶助。②混合。
4.交卸【jiāo xiè】:①卸去职务交付与后任。②谓卸下货物,并交付对方。
5.狼藉【láng jí】:①乱七八糟;散乱、零散。②也作狼籍。
6.簌簌【sù】:①风吹物体等的声音。②形容流泪的样子。
7.赋闲【fù xián】:指没有职业在家闲着;失业在家。
8.游逛【yóu guàng】:为了消遣而闲走。
9.踌躇【chóu chú】:①犹豫不决。②思量,考虑。③得意的样子。
10.马褂【mǎ guà】: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的短褂。
11.蹒跚【pán shān】:腿脚不灵便,走起路来摇摇摆摆
12.颓唐【tuí táng】:萎靡不振的样子
13.琐屑【suǒ xiè】:细小、琐碎的事情。
14.触目伤怀【chù mù shāng huái】: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四、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一)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开篇点题,点明自己对父亲的背影难以忘怀。
第二部分(②-⑥):车站离别,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⑦):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二)整体感知,贯通全文
1.课文写了哪些事?重点写哪件?(找表示时间的词语)
写的事:“奔丧”;“车站送别”;“别后思念”等。最主要的是“车站送别”。(幻灯)
2.《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通过选取离别时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0月,作者当时处于一个颠沛流离的时代,世态的炎凉,生活的困顿,使作者的心绪充满寂寞和哀愁,亲人之间的离别就更加重了这种伤感的色彩,特殊环境就多了一份特殊的感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