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2课时)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识图、文字构建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红细胞之旅的角色扮演活动,完成“血液循环图”,逐步形成分析、合作、推理的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心血管相关疾病,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正确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三、教学设计思路
大概念:人的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假如你是血液中的一个红细胞,那你在血管里的旅程是什么样子呢?本节课就让我们开启一趟红细胞之人体之旅。
- 问题导入:在复习上节课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设疑导入。注射药物时,心脏最先到达心脏哪个心腔?让学生有个初步认知,血液循环是有一定方向的。哪血液循环到底是怎么流动的呢?引入第二课时。
- 血液循环的途径,让学生根据课堂导学的问题,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红细胞从左心室离开心脏后流回心脏是经过了哪些路径?(体循环) 红细胞从右心室离开心脏后流回心脏是经过了哪些路径?(肺循环)。此环节师也可提前准备好图纸,学生把经过的结构一一贴上去。
血液循环的意义可结合视频讲解。最后通过图解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共同点。链接生活,进行知识迁移的应用。
动脉血和静脉血较容易理解,着重突出颜色和含氧量的不同即可。
四、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课为第2课时
-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巧记:心脏的结构、心脏四腔所连接的血管及心脏的功能。
【新课导入】
情景导入:小明不小心感染了肺炎,医生需要给他“打吊针”,药物从针头输入手背后,经历了怎样的途径,然后在肺部发挥作用的呢?
从而引入到血液循环途径。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一、血液循环
1.展示血液循环图,从整体上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
师补充: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二者沿各自路线同时进行,并在心脏处连通。
小组讨论合作:
(1)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它经历了哪些路径?当它再次从心脏右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重新回到心脏时,它又经历了哪些路径?
(2)在上面两条循环路径中,血液的成分各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部位各在哪里?这有什么意义?
2.体循环:
思考:在体循环的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部位在哪里?
学生小组合作,贴上体循环的途径。
师播放体循环视频,重点观看体循环起点与终点,以及血液流动方向。
师补充:体循环的意义是指血液由左心室泵入主动脉,再经各级分支直至毛细血管,经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后,再由各级静脉汇入到上腔、下腔静脉,把含量低的静脉血输送回右心房。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