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描述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 观察动物(猪或羊)的心脏的结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2.教学难点
观察动物(猪或羊)的心脏的结构。
三、教学设计思路
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是血液,管道是血管,那么运输的动力是什么?这是学生学习了前两节之后自然会想到的问题。鉴于此,教材接着介绍血液运输的动力泵-心脏。学生能摸到自己心脏的跳动,根据心脏的跳动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但并不知道心脏的结构。
课程导入,教师可采用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入手,如:人们常用哪些体征指标判断一个人是否还活着?由此引发学生自然而然地思考得出“呼吸和心跳”这个显而易见的答案,再借此机会展示“猪心”等动物心脏,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心脏结构模式图,使他们对心脏的解剖结构及特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了解了心脏与血管的组成与结构,学生在头脑中已形成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此时,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就已经是水稻渠成,根据教材中“观察与思考”要求他们观察血液循环图,并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心脏工作机理以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并以概念图的形式让学生深刻理解血液循环的本质。最后,再让学生思考心脏本身作为一种组织器官,它的营养物质又从何而来?借此给学生拓展冠脉循环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人们常用哪些体征指标判断一个人是否还活着?
学生:根据人是否有呼吸和心跳来进行判断。
教师展示从市场上买到的“猪心”,并让学生触摸它的相关结构。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心脏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吗?如果想知道,请阅读教材60-62页,并结合心脏的结构示意图,思考如下几个问题:1.心脏位于我们身体的哪一个部位?
2.心脏壁主要由什么组织构成?推断其具有什么功能?
3.心脏有几个腔室?分别叫什么?各腔室之间是否相通?
学生自主思考并解决上述问题。
教师:在有了以上知识的基础之上,我们来讨论如下几个问题:1.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请试着解释为什么有这些不同?
学生:总的来说,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更厚;
左心室的血液会被推送至全身各处组织毛细血管,右心室的血会被推送至肺部毛细血管,心房中的血被推送至心室,上述三者血液运行的距离依次减小,故需要的心肌收缩的压力也由大到小,壁越厚,肌肉收缩能力越强。
教师:2. 各个腔室分别与什么血管相通?心脏的哪里有瓣膜?它们有何作用?
学生:
教师:图示中的瓣膜有何作用?
学生:防止血液倒流。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下图,描述心脏是如何工作的?
学生:左右心房收缩→左右心室收缩→全心舒张(如此循环反复)
教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以思维导图或概念图的形式归纳总结刚才学习过的知识要点。
学生自主整理,书写思维导图。
参考图示如下:
教师:了解完心脏以后,我们来说说心脏是如何推动血液在我们全身进行循环流动的。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1.什么是体循环?什么是肺循环?
学生: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经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腔、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体循环。
起点:左心室 终点:右心房
肺循环:血液从右心室进入肺动脉,经肺部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起点:右心室 终点:左心房
教师:为了让同学们深度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请同学们对如下问题展开讨论:
1.体循环和肺循环分别途径怎样的路径?
2.在每条路径中,血液成分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
3.动脉血就是动脉血管里流的血,静脉血就是静脉血管里流的血,对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分享答案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体循环和肺循环具体过程,并形成血液循环全过程示意图。如下所示。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