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1课时)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对猪的心脏的结构观察和模型,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科学思维:通过对心脏的实验探究,构建模型和进行对比,能够推测出心脏的“工作”方式,以及其跳动对于生命活动的意义。

探究实践:通过对心脏实物的观察,感知心脏的工作情况,能通过制作模型的方式呈现出心脏的工作方式和血液循环的动力来源。

态度责任:通过学习心脏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心脏健康,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观察猪的心脏的结构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知识性强,含量大,教师在授课要有清晰的逻辑思路,根据课本设计的思考题也结合心脏的结构,由外到里,从结构到功能的顺序,同时要有整体观,结合下节课的内容去讲解各结构功能,链接生活辅助学生理解。

第1课时教学思路安排如下:

复习导入:血液和血管的相关知识,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动力来自哪呢?引出心脏——血液循环的泵。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根据实物或者模型设置课堂导学,课堂导学设置的问题按照由外到里:心脏壁的组成→内的四个心腔→四个心腔连接的血管→再根据血管输送血液的途径理解心壁厚薄的→心脏内部血液流动的方向(瓣膜的功能)。最后进行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总结。

关于心脏工作的原理,设置问题引发思考:有人说,在人的一生中,心脏从来没有休息过,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再结合教材图片或者视频进行理解。最后渗透强身健体,保护心脏,达到育人目标。 

四、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温故知新:血流的管道——血管,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动力器官是心脏。

引入新课课题。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一、心脏的结构

1.心之初体验:将右手放在胸腔中部偏左侧,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位置: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两肺之间。

形态:形如桃,大小如自己的拳头。

师补充:心脏强有力地收缩,将血液泵出心脏。可见,心脏是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那么,心脏具有什么的结构推动血液的流动的呢?

 

2.心之真观察:观察心脏模型猪的新鲜心脏,思考下列问题,完成课堂导学。(1)心脏壁主要由什么组织构成?有什么功能?

(2)心脏内部有几个腔?怎么命名?各腔之间是否相通?

(3)心脏各腔的厚薄是否相同?为什么? 哪个腔的壁最厚?

(4)心脏的各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通?

(5)在心脏内部你还发现了什么特殊的结构吗?它叫什么?有什么作用?

师生合作,完成问题的探讨。

(1)心脏壁主要由什么组织构成?有什么功能?

心脏,从结构层次上来说是一个器官,这个器官主要是由肌肉组织构成。因此能够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的循环,所以,我们把心脏称之为推动血液循环的一个动力器官。

(2)心脏内部有几个腔?怎么命名?各腔之间是否相通?

心脏有四个腔。上房下室,左右相反。中间被一道厚厚的肌肉壁隔开,因此,同侧相通,异侧是不相通。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