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诵读并默写古诗,积累诗句,感受古体诗特点以及韵律美。
2.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升鉴赏诗歌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诵读并默写古诗,积累诗句,感受古体诗特点。
2.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主旨。
【课时安排】
四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任务:诵读《庭中有奇树》
一、导入新课
陆机在《文赋》中有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是啊,人,生于天地,长于自然,没有什么比四时变化,缤纷万物更能引起我们的兴致与感动了,正所谓“少女怀春,壮士悲秋”。
我们今天就要走进一个千年前的庭院,看到一棵枝繁叶茂花香馥郁的奇树,以及一个默默无言素手摘花的庭中人。她是谁?她为何而摘花?她又为何而久久地伫立,默默无言?
二、作品简介
1.古典诗歌分类
中国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两大类。唐代以前不合近体格律的诗,均被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仿古而作的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也被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的律诗、绝句、词、曲等。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庭中有奇树》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九首,为古体诗。
2.《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出的代表当时诗歌创作最高成就的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它不是一时一地所做,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被世人视为是继《诗经》《楚辞》后,又一文学高峰。内容多为游子的羁旅情怀、彷徨失意和思妇的离愁别绪、精神苦闷,既有乐府民歌的朴素自然,又有文人骚客的雅致用典,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更被刘勰誉为是“五言之冠冕”。
附历代文学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评论: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钟嵘
“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胡应麟
“千古五言之祖。”——王世贞
“谓之风余,谓之诗母。”——陆时雍
三、诵读诗歌
1.听读诗歌(视频朗读)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huā]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wèì]/所思。
馨[xīn]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3.朗读展示
四、释读诗歌
1.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奇树:佳美、珍贵的树。
华:同“花”。
滋:繁盛。
诗意:庭院中有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
2.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攀条:攀引枝条。
荣:花。
遗:给予,馈赠。
诗意:攀引枝条采摘树上的花朵,将要把它赠予我思念的人。
3.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馨:香气。
盈:充满。
莫:没法。
致:送达。
之:思念的人。
诗意:花香充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可是天遥地远不能送达给他。
4.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别:离别。
经时:历时很久。
诗意: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因别离太久,想借花儿表达思念之情罢了。
五、解诗悟情
1.析行文之妙
(1)请大家跟随女子的目光,见其所见,思其所思,感其所感。(根据诗歌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在一方庭院中,我们发现了一棵佳美、珍贵的树,这棵树有旺盛生长的绿叶和繁盛的花朵,于是,我们折下一只花朵 ,想要送给思念的人,但是,我又想到所思之人离我很远,不禁感叹花再珍贵若不能赠给思念的人,又有什么价值?
感受本文起承转合,浑然天成之妙。
(2)梳理填空,庭中人的情绪变化线索。
惊奇/独自观树—愉悦/急切折花—赏花思人—心生恼怒/寂寞/悲伤—无奈/感伤离别
小结:小小的庭院里,主人公先惊见奇树,后观绿叶,接着赏华滋,而后折其荣,再生遗所思之心,却无奈地意识到路远难达,心生感慨,叹别离之久,可谓是浑然天成,层层写来,千回百转。
忽说物可贵,忽说物不足贵,何等变化!——朱筠
通篇只就“奇树”一意写到底,中间却具千回百折,更妙在由树而条、而荣、而馨香,层层写来,以见美盛,而以一语反振出“感别”便住,不更赘一语。正如山之蜿邅迤逦而来,至江,以峭壁截住,格局笔力,千古无两。——张庚
2.赏用字之奇
怪不得钟嵘称《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1)“馨香盈怀袖”一个“盈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