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熟练背诵课文内容。

2.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中出现的成语,积累名言。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结合自身,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教学设想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一些简短文言文,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对文言文学习的步骤与方法也有一定了解,《<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其中有不少章节已是熟读成诵,但《论语》十二章语录体的文言形式较为特别,需要掌握的文言字词较之前有所增加,十二章内容也需要学生进一步归纳整理方能理解掌握。学习过程中应重视对文言基础知识的讲解与积累,对文言诵读指导也要点拨,教学过程中要多与实际学习场景进行关联,适度拓展。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本课是中华经典文化,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从“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出发,让学生在学习中汲取营养,树立人生标杆,还要注意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加强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被后世尊称为“圣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2.介绍作品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

3.语录体

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彩,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论语》简明深刻、语约义丰,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合称为“四书”。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论语(lún)  不亦说乎(yuè)  三省吾身(xǐng)  曲肱而枕(gōng)

笃志(dǔ)  箪(dān)  愠(yùn)  罔(wǎng)  殆(dài)

2.词语释义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义:指有才德的人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糙

今义: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义:冷水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泛指多次

今义:数词,三

(7)有朋自远方来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