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全新章节式二级菜单课件【2023年修订】
第三单元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重点)
- 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正确翻译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背诵课文。(重点)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论语十二章》中所倡导的为学之道和修身之道并学以致用。(重点、难点)
4.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感悟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核心素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千古圣人、万世师表”。他与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合称“孔孟”。
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曾与弟子周游列国国十四年,大力宣传儒家思想。其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划线书籍为“五经”,与“四书”合称“四书五经”。)。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其核心思想是“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其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其最高政治理想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二、作品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去世以后,由其弟子及其再传弟
子根据孔子的言行语录整理编纂而成,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该书在文学
体裁上属于语录体散文,共20篇492章。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古代儒家思想文化“四书五经”的核心经书。自宋代以后,《论语》被列为“四书”之一,是古代学校的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考书之一。
该书内容博大精深,用意深远。历代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论语》一书。北宋宰相赵普曾这样称赞此书:“半部《论语》治天下。”
注释补充: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三、孔子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对世界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孔子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如今,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孔庙(祭祀孔子的地方)、与孔林(孔子墓地)已经成为了驰名世界的旅游胜地。
四、字词预习检查
1.生字识记
论语 (lún) 说乎(yuè) 不愠(yùn) 三省(xǐng)
逾矩(jǔ) 吾身(wú) 不罔(wǎng) 不殆(dài)
一箪食(dān) 不堪(kān ) 曲肱(gōng) 笃志(dǔ )
五、课文朗读
- 听读或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断句。
2.学生集体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准确断句。
11.论语十二章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⑪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⑫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文言文翻译常识简介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分为直译和意译。
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意译”指的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意译较灵活性,文字可增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翻译时,直译与意译应互为补充。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
“信”指的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原句的意思,翻译时不遗漏、不歪曲、不妄加。“达”指的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雅”指的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3.文言翻译六字歌诀:留、补、换、加、删、调。
“留”:保留古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