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与现代文的不同,积累文言词语。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
3.体会文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
2.体会文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设问:孔子的画像中,他为何总是露出两颗门牙?
课件展示三幅孔子画像:
预设:
在古代,这种门牙被称作“骈齿”,它的意思是牙齿重叠。“骈齿”代表的是帝王之像,而如果一个普通人的画像在当时被画出骈齿,意味着他在人们心目的地位非常高,对社会影响深远。
所以孔子像上的那两颗门牙是为了突出他的不平凡和圣贤之处。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万世师表”孔子,通过学学习《<论语>十二章》来掀开《论语》这部古代典籍神秘的一角。
二、教学新课
1.视频播放:《孔子》纪录片
2.作者名片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3.作品介绍
《论语》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还有叙事体,其中有一点情节,但也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论语》首创语录体写法,格言警句,美不胜收。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举一反三”“见义勇为”“当仁不让”“舍己为人”等都出自其中。我们今天学习的《〈论语〉十二章》也是格言警句的荟萃,大体可以分为“修身”“治学”两大类。
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并展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ɡōn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2.学生自由读
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富有节奏、读出情感。
(一)学习第一章
1.圈画第一章的关键字词,结合课下注释,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的意思,重点理解“君子”的含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重点字词: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说:同“悦”,愉快。
愠:生气,恼怒。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预设:
“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二义:一指身份,即出身贵族;二指修养,即有德行学问。孔子所说的“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2.宋代朱熹对此章评价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