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二首》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1.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优美语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对比阅读,明确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思想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感受文中至深至真的亲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这两首散文诗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爱的爱的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对父母的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篇末含蓄的语句理解。
三、教学设想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二篇自读课文,学习的方式应与前面的教读课不同。老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比较阅读,感受两首散文诗在思想内容、语言风格上的不同,了解散文诗的特点。这两首散文诗的主题,学生相对容易把握,而对作品的语言风格、写作手法的理解可能存在疑难。在这两处,教师应多留心点拨。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金色花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妈妈的吻》)
师:母爱,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母爱是我们人生最真实的温暖与力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回报母亲的拳拳之心一样,但方式却不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我国作家冰心的《荷叶·母亲》,两首散文诗将给我们爱的熏陶、情的感染。
二、了解文体,初识作者
1.了解文体
课件出示: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有诗的情绪与想象,语言精粹、凝练,又不像诗歌那样分行、押韵,而是以散文形式呈现。
2.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泰戈尔的代表作有:诗集《吉檀(tán)迦(jiā)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冰心的创作深受泰戈尔的影响,其作品风格与泰戈尔有相似之处,创作以爱的颂歌为主,简洁、清新、细腻。
三、自读课文,学以致用
1.自主阅读《金色花》,初步感知课文
(1)一读:不看旁批,“裸读”。
(2)二读:带着旁批的问题阅读。
(3)三读:将自己的阅读感受、问题等进行旁批。
2.师生交流,点拨指导
提示:师指导时重在了解学生的“知”与“不知”,梳理问题,生成资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抓住关键和重点,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四、合作探究,品读课文
1.朗读《金色花》,想一想,这首诗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节奏来朗读比较合适?标画朗读符号,如停连,重读等,在自己认为必要的地方写上朗读提示语。
明确:这首诗朗读的语速应“舒缓”,以“喜悦、欢快、温馨、深情”的语气来读更合适,对应的关键词句有“笑嘻嘻地”“在新叶上跳舞”“悄悄地开放花瓣儿”“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我不告诉你,妈妈”等。
2.再读《金色花》,读的过程中在脑海里想象文中描绘的这三个场景,适当补充内容,然后用文字描述成生动的画面。
明确:课文中写到了三处场景,提示语分别是“当你沐浴后”“当你吃过中饭”“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
预设:早晨,当你沐浴后,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院时,你正准备祈祷,突然空中送来一缕缕金色花的清香。咦,这香气从哪来的呀?我偷偷地笑了,但马上屏住气息,一声不响……
3.选择这首诗中的一个场景,根据刚才的想象补充画面,设计“我”与“妈妈”的角色对话,练习后分小组展示。
明确:要结合整篇课文表达的“我”对母亲的依恋、“妈妈”对我的“疼爱”这样的主题来想象设计对话,注意补充恰当的动作、神态等。
4.对比朗读下列几组句子,仔细体会课文中“妈妈”与“我”对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对比朗读一:
(原文)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改动)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
对比朗读二:
(原文)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改动)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