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课时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素养目标 1.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

3.对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质变化,能做出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判断

4.激发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勤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运用
教学难点 1.能正确区分物质的变化

2.能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实验导入 【演示】“火柴梗被折断”“玻璃破碎”“火柴梗燃烧”等小实验 观察、思考 用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的实验引入新课
活动探究 【演示】教材P6实验1-1中的四个实验

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展示厨房中磨碎物质的器具)实验3: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至实验4中第一个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由教师演示

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3得出两个结论:实验2中的粉末是胆矾;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是新物质

学习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与生活中对水沸腾的印象比较,体会观察应更准确、具体 这是教材上的第一批实验,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不够,由教师完成有危险和有技巧的操作,可以起示范作用,同时又尽可能多地给了学生动手和清楚观察物质的机会。实验1、2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可拉近学生与实验的距离。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分组讨论 【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实验1中: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最后再变为液态

实验2中:块状胆矾变成粉末状胆矾

实验1中水只是状态发生变化,实验2中只是胆矾的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实验3中: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出现了蓝色沉淀实验4中: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实验3和实验4中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本课最重要的知识由学生总结,记忆深刻。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以及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个性化和开放性思维
学以致用 【拓展】尽可能多地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思考判断 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

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知识

拓展讨论 【过渡】举例说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中伴随的一个现象

【提问】1.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哪些现象呢2.灯泡通电发光放热、水烧开了有气泡冒出等是不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了解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进一步说明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无其他物质的生成
归纳总结 【归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说明事物的变化是复杂的,对复杂事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

听讲记忆 培养学生掌握比较归纳

的学习方法

 

 

 

第2课时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课时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素养目标 1.能够初步区分物质的哪些性质属于物理性质,哪些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2.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并能根据物质的用途判断物质的性质

3.培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
教学难点 物质性质与物质变化的区别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导入 【提问】蜡烛燃烧是什么变化?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物理变化吗

【引入】“蜡烛燃烧”与“蜡烛能燃烧”是两个不同的描述,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本课时内容的第1、2段

思考回答阅读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授新知 【讲解】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举例】我们上节课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来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提问】请同学们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蜡烛(或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中难生锈等

【拓展】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回忆、思考回答 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比较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