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血液的组成成分及主要功能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血液观。
科学思维:通过解读常规化验单等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利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培养学生实验探究思维及合作能力。通过关注造血干细胞及研究,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责任态度:通过对血液的学习,唤起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责任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并识别血细胞。
三、教学设计思路
设疑导入: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以及呼吸系统吸入的氧气如何送达身体各处的组织细胞?从而从宏观角度引出血液循环系统,初步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是由心脏(动力)、血管(途径)、血液(载体)三部分组成的总体认识。
关于血液的组成: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及教材的两则“资料分析”,在归纳总结血液的组成成分。
关于血液的功能:先认识血浆的成分及功能,在这可联系已学的“消化和吸收”的知识,充分理解血浆的功能。同时链接生活,充分理解血浆的主要成分及对人体的作用;关于血细胞,有条件的可以穿插进行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没有调节的可以借助视频和图片,从数量、体积、形态等特点去学习,同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课堂导学后,从第一人称视角去阐述三种血细胞的功能,最后通过表格归纳总结。
课堂延申:可以通过视频或资料让学生了解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的研究,唤起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及科学前沿知识的探索欲望。
- 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展示人体的系统联系图,设疑: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以及呼吸系统吸入的氧气如何送达身体各处的组织细胞?
从而导入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借助血液循环图,引导细胞生活所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运输的动力来自于心脏,管道是血管,载体是血液,从而宏观上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一、血液的组成
设疑: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对失血多的病人,为什么要及时输血而不是输液?这都与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有关。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51页资料分析1和2:并思考下列问题。
1.观察:试管中加入抗凝剂后静置的血液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2.推测:血液可能有几部分组成?
展示加入抗凝剂的分层鸡血血样,让学生进行观察,总结血液的组成成分。
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把血液称之为流动的组织?
学习目标二、血液的功能
- 血浆的组成和功能
1.展示血浆组成成分示意图,了解血浆的组成和功能。
师补充:由于血浆约90%是水,起到运输作用,运输的物质主要是消化道吸收来的各种营养成分,细胞排出的代谢飞鱼,此外还有血浆中还含有许多与凝血、抵御疾病等相关的血浆蛋白。
师生总结血浆的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2.链接生活:人在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的情况下,血液中主要丢失了什么成分?通常采用什么方法来补充血液丢失的这些成分?
师生分析:
大量出汗时,血液主要丢失水分和一部分无机盐.喝水和适量补充无机盐就能补充血液中丢失的这些成分;
严重腹泻时,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受损,人体主要丢失水分、一部分无机盐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喝水、适量补充无机盐以及静脉滴注葡萄糖溶液等方法来补充血液中丢失的这些成分.因此不管是大量出汗还是严重腹泻都不会使血液中的血细胞丢失,丢失的仅仅是血浆成分。
- 血细胞的组成和功能
过渡:生病时,有时候要做血常规化验,医生会把血液做成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显微镜下的人血图片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也一起来看看。
- 探究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
思考: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