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一)区域认知目标
- 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
- 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 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
- 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 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
- 综合思维目标
- 结合图文、视频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
- 结合图文、视频资料,了解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 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环境问题,学会根据问题找到解决措施。
- 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 地理实践目标
- 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 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概括能力。
- 人地观念目标
- 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 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 重点和难点
- 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三、教材设计思路
本节介绍的黄土高原原则是一个以黄土景观为特色的特殊地形区,所以教材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突出其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地形单元之一,在八年级上册我国的地形中已经接触过这部分知识,黄土高原以黄土广泛、深厚闻名于世,同时也以水土流失严重而著称。本节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认识水土流失给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生产带来的巨大危害,使学生感悟本区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优势和环境问题,树立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黄土高原的视频。
问题引领:说说视频中反应的是哪里的风貌?
学生回答:黄土高原
教师小结和承转:就让我们来学习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一:认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方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6.25和课本第24页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问题引领(1):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
方法指导(1):读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
学生回答: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北方地区,位于三级阶梯的第二阶梯。
问题引领(2):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方法指导(2):读黄土高原的简易范围图,用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来界定位置。
学生回答: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
问题引领(3):黄土高原主要包括的行政区。
方法指导(3):读黄土高原的简易行政区范围图,找出主要包括的省级行政区。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