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农业(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
【课程目标】
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农业的分布。
【教学目标】
1.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因素。
2.认识科技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道路。
3.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能初步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4.通过学习本节课知识认识农业的重要性,了解家乡的农业发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因素。
2.难点: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练结合法,读图分析法。
【课时设计】
2课时
【教学过程】
- 新课导入
1.我国不同地区地区的农业类型
提问:大家知道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水稻
展示图片并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的分布地区:我们知道水稻一般分布在平原上,但是有的地区的水稻却是梯田的形式,还有同样都是降水较少的地区为什么有的地方能分布畜牧业,有的地区就不可以呢?
元阳梯田:红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特殊地理气候同垦共创的梯田农耕文明奇观,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
呼伦贝尔草原: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以西,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总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天然草场面积占80%,被世人誉为世界美丽的花园。
- 引导提问,导入课题:
如果你是一农场主,你的农场很大,有山地,有平原,你会在平原发展什么农业?在山地发展什么农业?为什么你会这么选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
- 新课讲授
- 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1.农业发展的因素和条件
提问:想一想如果你要发展农业,你会怎么选址?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农业生产离不开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农业生产除了受自然条件影响外,还受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讲解: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和劳动力等因素。
小结:农业生产与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关系密切。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每个地方发展农业都存在优势和不足,因此要把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在最适合它发展的地区,这就是“因地制宜”。
2.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1)因地制宜的原则
讲解:因地制宜的解释: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也就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我国根据自身的条件,确定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分别是: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宜粮则粮。
(2)因地适宜的发展农业
过渡: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广袤的陆地上分布这多种多样的地形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下面我们就来举例分析一下,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活动:探究学习
活动安排: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分析图中A、B、C、D四地各适合发展哪个农业部门?说明理由。过讨论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