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2课时)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认识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区分动脉血与静脉血。

血液循环的途径。

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

2.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区分动脉血与静脉血。

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心脏工作示意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心脏收缩时,左、右心室的血液是同时泵出心脏的,血液离开心脏后经过了哪些路径?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是如何流回心脏的呢?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

新知探究

一、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师活动】展示血液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识别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识别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它经历了哪些路径?出示流动路径的动画,以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流动路径的动画,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出示体循环的过程,并讲解: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它经历的路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腔、下腔静脉→右心房,这是体循环过程。那么,在体循环路径中,血液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尝试回答。

【教师活动】出示体循环的物质交换动画,并讲解:这一过程能将营养物质与氧运送给组织细胞,同时将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血液从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动脉血和静脉血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动脉血颜色鲜红,含氧丰富;静脉血颜色暗红,含氧较少。

【教师活动】结合出示的流动路径的动画,继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设想一个红细胞再次从右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重新回到心脏时,它又经历了哪些路径?

【学生活动】根据体循环推理,观察,思考,回答:红细胞从右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它经历的路径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总结:血液从右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的过程是肺循环。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肺循环路径中,血液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尝试回答。

【教师活动】出示肺循环的物质交换动画,并讲解:通过这一过程将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运到肺部再经肺部排出,同时肺泡中丰富的氧进入血液。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有人说,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结合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思考,回答:这种说法不对。动脉血是指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是指含氧量较少,颜色暗红的血。在体循环中,动脉里流的一般是动脉血,静脉里流的一般是静脉血,但在肺循环中,肺动脉里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师生共同归纳血液循环及血液成分的变化:体循环是血液从心脏左侧出发回到右侧,由动脉血变静脉血;肺循环是血液从心脏右侧出发回到左侧,由静脉血变动脉血,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师活动】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兴趣:一名同学的下肢受伤后发炎,通过在手腕处静脉注射药物进行治疗。试说出药物到达伤口炎症处所经过的循环路径。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展示冠状动脉示意图,讲解什么是冠脉循环,进一步了解冠心病及其预防措施。

【学生活动】认真了解冠状动脉,意识到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作息。

二、心率与血压

【教师活动】讲解心率与脉搏,明确指出一分钟内脉搏的次数与心率是一致的。通过测量人在不同运动状态和安静状态下的脉搏,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心率与运动的关系”活动,并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

【学生活动】分组活动,记录数据,分析数据,讨论分享。

【教师活动】接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人在参加劳动或体育活动时,心跳会加快,这样可以保证心脏输出的血量能够满足机体的需要。但是,缺乏锻炼的人,在进行较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时,心跳会特别快,并出现不舒服,甚至晕倒的现象。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结合生活经验及所学知识回答:缺乏锻炼的人,心脏壁的肌肉不够发达,收缩和舒张的功能不强,心室每次射出的血量不够多,在进行较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时,只有靠加快心跳次数才能勉强满足机体的需要。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