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4输血和血型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说出人体的血量与输血的关系,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输血的原则。了解输血和血型发展史
科学思维:通过“输血和血型发展史”以及“模拟血型鉴定实验”,使学生达到锻炼资料分析、实验操作等科学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模拟血型鉴定”实探究验,了解ABO血型鉴定,并认同同型输血的重要性。
态度责任: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确立成年公民应当无偿献血的意识,培养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输血的原则。
2.认同我国无偿献血的制度。
教学难点:
认同无偿献血的制度。确立健康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基于前面内容的基础上,相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大量失血就要输血,因此必须了解血量与输血的关系。
先通过输血的发展史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输血的相关问题。
关于血量和输血,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并通过矿泉水瓶类比,让学生明确正常人的血量,以及不同程度失血时对人体的影响。最后,说明当人因大量失血而影响健康危及生命时,就必须进行抢救,输血就是一种重要的抢救措施。
关于血型,先通过资料了解兰德斯坦纳ABO血型的发现及常见类型,再根据学生情况拓展血型鉴定的方法,也可以采取模拟实验的方式,明确输血要以输入同型血。
关于安全输血,先引导学生得出安全输血的原则是什么,通过表格填写输血关系图,通过思考题,让学生认识到,安全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少量的前提下,可输入异型血。同时通过复习血液的成分,介绍成分输血的内容及原则。
最后,通过视频和资料了解无偿献血,进行情感的升华和责任态度的渗透。
四、课时安排:1课时
-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血液循环的途径及意义
【新课学习】
新课导入:十七世纪时,医生为抢救大出血的病人就曾尝试将动物的血输入病人的血管,但是都没有成功。后来又尝试给病人输入人的血,结果有的病人输入了别人的血液后起死回生,多数病人输血后却产生严重的反应,甚至死亡。这是为什么呢?
视频播放输血的发现史,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一、血量与输血
教师讲述:人体内的血量共有多少?一次失血多少才需要输血?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血量:成年人体内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7%—8%,约4L-5L,体内血量的稳定,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2.输血:少量失血时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如果一次失血量超过800—1000毫升会出现头晕、心跳、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一次失血1200—1500毫升会发生生命危险,需要及时输血。
学习目标二、血型
学习任务2:阅读教材第69~70页,了解血型的发现及常见类型。
1.血型发现
设疑:输送血液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人的血型,血型是怎样发现的呢?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