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各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清晰地掌握作者的论述逻辑。
2.通过研究鉴赏实例,仔细品味文中含义深远的语句,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要义。
3.学习并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独特思维方式,学以致用,鉴赏古诗词。
【学习重点】
抓住文章的主题,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层次,梳理文章的论点和论据,找出文章的逻辑关系和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要领会作者的鉴赏思维方式,你需要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立场,掌握作者的鉴赏理论和方法,比较作者的鉴赏观点和评价标准,学习作者的鉴赏技巧和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是否曾在夜晚仰望星空,感受星星带来的遐想?或是在阅读小说时,被情节和人物深深吸引,仿佛身临其境?这些体验都是想象力的作用。想象,是心灵的翅膀,让我们超越现实,探索未知。今天,我们将学习叶圣陶先生的《驱遣我们的想象》,他用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告诉我们想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和运用它。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将探索想象的奥秘,感受其无穷魅力。
二、朗读明确目标
三、基础积累
1.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2.字词积累
①正音正字
歌谣(yáo) 桥堍(tù) 契合(qì)旷远(kuàng) 驱遣(qiǎn)
怅然(chàng)凝望(níng) 宛如(wǎn) 鉴赏(jiàn)海啸(xiào)
萌生(méng) 无可比拟(nǐ)苟安(gǒu) 拘泥(nì)
②理解词义:
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
驱遣:驱逐、差遣。
契合:合得来,意气相投。
旷远:空旷辽远。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无可比拟: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形容独一 无二,特别突出。
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四、阅读与讨论
过渡: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会我们如何用想象力来丰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在狭小的空间中感受到无限的乐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阅读这篇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驱遣他的想象的,也许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启发和灵感。
(一)文题解读
“驱遣我们的想象”中的“驱遣”是指驱逐、差遣;“想象”是议论的对象。标题点明了中心论点。
(二)明晰作者的观点
1.跳读全文,在文中找出并勾画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②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③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④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综合上述观点,结合文题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观点。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三)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1.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作者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时,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强调这三者在文艺创作和欣赏中的核心作用。文字是作者传达思想和感情的媒介,读者则通过理解和想象来解读这些文字,进而感知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因此,理解作者、读者和文字的互动关系,是鉴赏文艺作品的基础。
2.第八到第十三段论述了什么内容?
举例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
3.结尾段的作用是什么?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