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4课时 单价、数量、总价 教学设计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根据大量的素材抽象、概括、理解“单价”的意义,并能举例说明单价的意义。

2.结合实际问题归纳、总结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这一数量关系解决相关的问题。

3.通过联想、延伸,探讨是否具有和“单价×数量=总价”知识结构类似的知识,大胆猜想研究同类问题的方法。

重    点 发现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式。
难    点 运用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新课标指出:购物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由购物尝试的角度研究数学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我们梳理生活中的信息研究数学知识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事情,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会很感兴趣。
核心素养 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涉及到数学中的乘法和加法运算,相关的数学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 数学运算能力:学会进行乘法和加法运算,能够准确计算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2. 数学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数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3. 数学模型建立能力: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建立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数学关系,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数据分析能力: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找出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规律和趋势,揭示数学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能力。

5. 数学推理能力:利用数学定理和性质进行推理,从已知条件推导出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数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证明能力。

6. 数学应用能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单价、数量和总价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综上所述,单价、数量和总价达成的数学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数学运算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模型建立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学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等。

教学辅助 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若有教具等教师自行增加)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利教学伊始,引入逛超市,其目的就是为了勾起学生对于生活情境的回顾,在回顾中发现数学信息,既兼顾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习的欲望,也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模型思想的建立做了极好的铺垫。】

1.课件呈现超市购物场景

引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逛超市吗?小丽是一名小志愿者,想要去儿童福利院看望那里的小朋友。昨天,她去了超市。

2.引导:要挑选物美价廉的商品,小丽可下了翻功夫,你看!

比价1:那种巧克力更便宜?商品1:160元4盒    商品2:200元4盒

总结:盒数一样,总钱数越少越便宜。

比价2:那种饼干更便宜?商品1:32元4盒     商品2:32元8盒

总结:总钱数一样,数量越多越便宜。

比价3:那种酸奶更便宜?商品1:3杯15元     商品2:4杯16元

总结:需要求出每杯奶茶的价钱再比较。

揭示课题: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从每个物品的价钱开始。

 

学习任务一:认识单价、数量、总价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经验式的学习,而应是思考式的学习。观察这些熟知的生活信息,其目的是将生活数学逐渐地引向数学化学习,这一过程不是单纯的概念的掌握,而是数学化的理解,体现数学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认识单价

1.思考:每杯酸奶的价钱怎么求?

预设:15÷3=5(元)16÷4=4(元)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