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氧气

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3.学会描述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反应现象。

4.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的概念。

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集气瓶、氧气、燃烧匙、坩埚钳、酒精灯、木炭、硫粉、细铁丝、火柴、水、澄清石灰水。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假如你去潜水,哪种气体是你必须准备的?为什么?

氧气瓶是必不可少的,人类的生命活动需要氧气,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离不开氧气,所以人们曾把它叫做“养气”。氧气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呢?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并思考。

知探究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教师活动】请自主阅读教材第33页,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完成下列填空。

 

色、味、态 标准状况下的密度 溶解性 熔点 沸点
____色、___味的____体 1.429 g/L,比空气的略大 ______溶于水 -218 ℃ -183 ℃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一”。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取信息的能力。

【教师活动】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略大。氧气不易溶于水,室温下,1 L水只能溶解约30 mL氧气。压强为101 kPa时,氧气在-183 ℃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 ℃时变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氧气的检验

【教师活动】拿出一瓶无色气体并提出问题:如何检验集气瓶中的气体是不是氧气?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入集气瓶中,提醒学生观察并记录现象,进行实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活动】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完成“学习任务二”。

【教师活动】提醒学生注意:氧气本身不能燃烧,只能助燃,因此氧气不能作燃料!

【设计意图】明确氧气只能助燃,本身不能燃烧,不具有可燃性。

(二)硫与氧气反应

【教师活动】在通风橱中演示硫分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为什么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的燃烧现象不同。

【学生活动】记录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完成“学习任务三”。交流得出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可能是因为氧气含量不同。

【教师活动】提醒学生注意瓶底放少量水的作用:吸收二氧化硫气体,防止污染空气。讲解实验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带刺激性气味,会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

【设计意图】初步讲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危害,培养学生对实验尾气的处理能力和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木炭与氧气反应

【教师活动】木炭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吗?氧气的含量对反应的剧烈程度是否有影响呢?

教师演示实验并提醒学生注意要将木炭从瓶口自上而下缓慢插入的原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热,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若一开始就将木炭伸入瓶底,易使集气瓶中氧气逸出损失,从而使瓶中氧气含量迅速降低,影响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根据木炭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完成“学习任务四”,通过木炭在空气中、氧气中发光的不同,可判断氧气的含量越高反应越剧烈。

【教师活动】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实验内容 现象
木炭 空气 木炭发红,放出热量
氧气 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空气 产生淡蓝色火焰
氧气 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学生活动】根据木炭和硫在空气里与氧气里燃烧的实验现象的不同归纳总结出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含量有关,氧气的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现象越明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关注对照实验的作用,进一步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四)铁丝与氧气反应

【教师活动】讲解铁丝与氧气燃烧的实验步骤,并提出问题:

1.为什么要把铁丝盘成螺旋状?

2.为什么要在铁丝下端系一根火柴?

3.为什么要在火柴快燃尽时才将铁丝插入集气瓶中?

4.为什么要在集气瓶底部预先放入一些水?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并完成“学习任务五”,记录讨论结果。

【教师活动】综合学生讨论结果并总结:

1.将铁丝打磨并盘成螺旋状的目的是为了增大铁丝受热面积。

2.在铁丝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预热铁丝,使其达到燃烧条件。

3.待火柴快燃尽时再将铁丝插入集气瓶中防止火柴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

4.在集气瓶底部预先放入一些水,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瓶底而使集气瓶炸裂。

带领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2-4。

【学生活动】根据实验现象完成“学习任务五”表格中内容。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