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2课时 角 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让学生经历做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角的起始,也是今后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的重要前提,所以他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核心素养 通过认识角,学生能够发展几何思维、提高几何推理能力,并将角的概念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此外,学生还能够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觉,进一步拓展数学思维和能力。
教学辅助 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若有教具等教师自行增加)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活动中回顾旧知,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通过独立思考增加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同时巧妙的引入了新课。】

 

  • 借助习题回顾旧知

1.直线、线段和射线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2.数一数。

 

图中有(  )条直线,(  )条线段,(  )条射线。

3.仔细观察,你能指出图中的角吗?

 

 

二、钟表上的角,揭示课题

引导:看!钟表中时针和分钟组成的角在不断变化。

学生观看大屏幕。

思考:想一想,什么是角?

预设:两条线段组成一个角。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角的学问。

 

学习任务一:角的定义和特征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自然过渡到“角的认识”的教学,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实实在在的看到了角的形成过程。】

1、自主合作找角。

老师拿出准备的物品,每人选一样物品,在小组中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它们的角在哪里。

指名上台依次找出剪刀、三角形纸板、钟面上的角。

2、抽象出“角”。

思考:如果把这些角从物体上请下来画在纸上会是什么样呢?

总结: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3、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操作:同学们你们想摸一摸角吗?拿出三角板,任选一个角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总结:尖尖的部分是角的顶点,从顶点起两条直直的平平的线是角的两条边。(课件演示顶点、边)

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指名另两个抽象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

同桌互相指一指实物(五角星、纸工袋、三角尺、正方形纸)中的任一个角的顶点和边。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