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 21 古诗词三首 | 部编版 | 五年级上册 | 第七单元 | 第2课时 |
学 校 | 授课班级 | 授课教师 | |||
学习目标 | 1.会写“泊、愁、寺”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
||||
学习
重难点 |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2.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
||||
学情分析 | 五年级学生虽然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但由于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裕,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难以深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需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加以引导、点拨。 | ||||
教学辅助 | 教学课件、同步导学案 |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解读题目,走近作者
【设计意图: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写作背景,读题解字,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引导语: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后考取了进士。后来他因安史之乱而羁旅在外,但他在客居漂泊途中写下的这首诗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板书题目,指导书写“泊”字,学生齐读)
1.理解诗题:“泊”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在哪儿停泊?
预设:“枫桥”表示地点。“夜”表示时间。“泊”是事件。谁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题意: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
2.作者简介。
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进士。诗多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风格清远,以《枫桥夜泊》最为知名。
3.写作背景。
张继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学习任务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通过听教师范读,划分朗读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诵中,初步体会诗句描绘的意境。】
1.自学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学生自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相机正音。
(3)指导书写“愁、寺”。
“愁”和“寺”都是上下结构的字,“愁”要写得上大下小,“禾”的末笔捺变点,“火”的点、撇要收些,形成避让关系,下部“心”要略扁。
“寺”要写得上宽下窄,“土”的竖和“寸”的竖钩要错开,不要对齐写。
2.初解古诗大意,读出韵味。
(1)理解诗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插图,想想每句诗的大概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诗意: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面对这些景象,诗人心中充满愁绪。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客船。
(2)引导朗读:我们初步理解了诗句的大致意思,请大家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能读准诗的节奏。
(3)多种形式读:指名读——范读——全班齐读。
学习任务三:品读诗句,想象场景
1.品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思考:(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2)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品读诗句。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