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全新章节式二级菜单课件【2023年修订】

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生字新词;通过默读课文,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理清故事的情节。(重点)

2.体会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对表达文章主题的作用。(重点)

3.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难点)

4.感悟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感情。(核心素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953年,美国《读者文摘》发起了一场“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最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活动,本文是当时的投稿作品之一。编辑被作品中牧羊人的行为所震撼,立即派人到法国去寻找这位80多岁的牧羊人,结果发现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于是对该稿件作了退稿处理。但是,让让·乔诺没有想到的是:1954年,这篇小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并随即在文学界引起轰动。之后,该作品相继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

《植树的牧羊人》虽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作品中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执着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他的精神震撼了每一位喜爱它的读者。在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牧羊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具有非常积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曾经感动了无数读者和观众的佳作。

二、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和电影编剧,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让·乔诺获得法国荣誉勋章。

让·乔诺于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一个家境贫寒的家庭。 16岁就辍学到当

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岁时应征入伍并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经历了惨烈的战争以后,他成为了坚定(略带极端)的“和平主义者”。

乔诺的作品大多数是以他的家乡及附近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其作品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1932年乔诺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4年当选为法国文学院院士。

本文说原名《植树的男人》,选入课本时改名为“植树的牧羊人”。

三、背景链接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动画)绘本《植树的男人》。小说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荒原的植树工作上,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安居乐业的田园。

为了完成这篇作品,作者让•乔诺用了23年, 而画家拜克为了将这个故事制成一部30分钟片长的动画片,他用了整整五年时间。之所以时间如此长久,是因为拜克为了追求一种独特的画面效果而直接在电影胶片上绘制画面。此种方法使其画面具有一种湿润的朦胧美感。

1988年,该片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观众并荣获第六十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加拿大,人们还为此自觉地掀起了一场全民植树活动。

四、文题解读

本文入选教材时,编者将原来的文题《植树的男人》改为《植树的牧羊人》,这样改动的用意是什么?

1.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有“基督耶酥”之意。文章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含有“牧羊人将荒漠变成绿洲的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之意。因此,文题暗含对植树人的崇敬与赞美。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当我们阅读到文题时,定然会产生疑问:“牧羊人”为什么会去植树?植树的效果如何??

五、预习检查

1.生字识记

 

hé               tān                 kǎi               jǔ

干涸               坍塌              慷慨            山毛榉

2.多音字

琢磨 (  zuó  ) / 雕琢 (  zhuó  )

3.形近字

chuō(戳)穿/杀lù(戮)              海bá(拔)/bō(拨)动

4.词语解释

【干涸】干枯,没有水。涸,水干。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散步,闲走。              【慷慨】大方,不吝惜。

【山毛榉】落叶乔木,树形高大,其高可达30多米,叶子上长着毛。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或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毛, 地面上的植物,多指庄稼。这里用作动词,指长庄稼或草木。

5.词语辨析

【慷慨/大方】两个词语都有“在财物方面不小气、不吝啬”之意,但在运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