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纸的发明 编版 年级下册 三单元 第2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认识“存、普”等9个生字,读准“累、切”等4个多音字,会写“伟、录”等13个生字,会写“造纸术、伟大”等1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4.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5.学会理清顺序,积累阅读方法。

学习

重难点

1.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2.学会理清顺序,积累阅读方法。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实际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于造纸的过程比较生疏。仅凭想象,难以理解,需要老师借助直观的教学方式帮助理解。
教学辅助 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 1.课文先概括讲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然后讲了在发明纸之前,人们是用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木片、帛等记录文字的,接着写西汉时期用造纸,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并流传下来。最后进行了总结,盛赞造纸术对全世界的影响。

2.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中国的造纸术对世界的影响,掌握了中国造纸术的发展大致历程,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文章,深入探究,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

学习任务一:探讨发展过程,感受民族智慧

1.自学提示:

朗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

(1)人们先后用了哪几种材质来记录文字?这些材质的优缺点是什么?

(2)说一说蔡伦是如何造纸的。

(3)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2.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3.交流展示。

交流要点:

(1)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要记录一件事情,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早在几千年前,人们把字刻在龟甲、兽骨、青铜器上,但是它们体积太大,而且不易长期保持。

(2)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

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穿成册子。但是这种书太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形容人学问渊博的成语“学富五车”就与此相关。

(3)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

后来,人们在帛上写字。帛比竹片、木片轻便,但是价钱太贵,不能普及。

(4)西汉时代,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

西汉时代,人们用麻来造纸,但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

(5)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期,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思考:“改进”能不能改为“创造”?

明确:“改进”指改变原来状况,使有所进步;“创造”是从来没有过的,从无到有的。蔡伦是“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也就是说,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不断积累的结果。所以不能改为“创造”。

4.蔡伦是怎样造纸的?

明确: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1)从句中的分号可知,蔡伦造纸分为两步,加上一个“再”字,写明了蔡伦造纸的顺叙。

(2)剪碎或切断 → 浸 → 捣 → 捞 → 晒,这些动作准确地说明了蔡伦造纸的过程。

5.蔡伦造纸的方法真简单,而且造出来的纸既轻便又好用。他造纸用用的原料是“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这些原料易得,而且价格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能传承下来。

学习任务二:抓关键词句,体会造纸术意义

1.课文开头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贡献”意思是对国家、公众所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