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三 新闻写作》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在掌握新闻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消息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新闻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新闻采访的方法技巧。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新闻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新闻的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热爱新闻及新闻工作的感情,激励学生善于发现社会中有意义的人和事,学会发现美、传扬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回顾消息这种文体的相关知识,以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学会写标题;通过朗读、交流实例,让学生体会导语的写法。
教学难点:
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消息主体的写法,安排好消息正文的结构。
三、教学设想
进入信息社会,新闻与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新闻的海洋中,新闻不仅是我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享受社会主义民主权利、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重要渠道,也是推动我们日常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不仅要读新闻,而且还要认识新闻,培养新闻意识,学会新闻写作,这对于我们将来的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教学方法:
实践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古代,如果你足不出户,那你将会孤陋寡闻,成为井底之蛙,坐井观天;然而,现下信息时代则不尽然,新闻能使我们足不出户,依然可遍晓天下事。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新闻的海洋中,新闻与我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它不仅是我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反映情况、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渠道,也是推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不仅要读新闻,还要正确认识新闻的价值,培养新闻意识,学会新闻写作。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新闻写作。
二、新闻知识
(一)新闻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一切传媒上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二)新闻采访
要写好新闻,需要尽可能全面、准确、深入地掌握第一手材料。最基本的材料,便是“六要素”,包括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为何、结果如何。你可以通过调查,了解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观察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采访相关的人员,了解他们的观点、感受;搜集主要的背景资料等。有时候,还需要利用录音、拍照等方式,增强信息的准确性。想要获取第一手材料,必须去采访。那么,为了做好采访工作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首先,我们要分小组进行讨论,确定一个主题,明确组内分工,各有侧重点。其次,草拟新闻提纲。新闻提纲没有固定的形式,一般包括采访的时间、地点、对象、目的、方式等。另外,还需注明采访所需的器材用具,采访问题需提前拟好,所提问题要具体、客观,有针对性,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联系。
三、写作指导
1.引导学生回顾新闻的有关知识。
(1)新闻“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2)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和主体三者缺一不可)。
(3)新闻的特点:迅速及时、真实准确、简明扼要。
2.引导学生学写标题。
写作消息时,首先要确定一个恰当的标题。如何写作标题呢?
(1)板书展示下面几个消息标题:
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③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2)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然后归纳标题的特点。
①要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②要尽可能重点突出、简洁醒目。
(3)引导学生就学校新发生的事实写作标题,例如:
①××中学举行首届中学生诗词大赛
②我校学子全国创客大赛载誉归来
③初中各年级上好新学年开学第一课
④本校组织开展“小记者·大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4.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消息正文的结构。
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其中导语部分集中讲述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此后随着文章的展开,事实的重要性逐渐减弱;如果有相关的背景材料,一般放在新闻事实的后面。
5.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学习导语的写法。
(1)学生朗读课本上三篇消息的导语,分析导语的特点:导语是消息的核心,也是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重要特征,它是用简要的文字,集中呈现最重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提示消息的要旨,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文章。
(2)分条明确导语写作要求:
①突出重点,吸引读者——摒弃可有可无的内容,突出关键信息,集中呈现最有新闻价值、最受读者关注的新闻事实。
②言之有物,用事实说话——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