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 点、线、面、体 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1.3 点、线、面、体,内容包括: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知道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内容解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了解了我们身边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基础上,从流星雨、打开的扇面、商店和宾馆的旋转门等实例出发,引出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一事实,从运动的观点揭示点 线、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直观的图片与实例让学生从中感受点线、面、体的含义,体验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线面体的学习不仅是学生认识与理解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还是以后学好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对点、线、面、体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知道点、线、面、体是构成几何图形的元素,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
(2)知道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目标解析
认识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点、线、面:点、线、面也都是几何图形;认识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经历从几何体中寻找点、线、面的过程,借助实例,通过触摸、观察、实验、举例等数学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提高热爱几何的热情,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七年级学生仅对简单的几何图形有初步的直观认识,而对点线、面、体的抽象概念很难理解,需要让学生从直观中去感受抽象.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 以及“面动成体”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猜谜语
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看不见. (打一自然物)—雨点
你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一现象吗?(点动成线)
(二)自学导航
几何体
我们先来认识“体”. 观察一本书、圆罐、篮球,从它们外形中分别可以抽象出什么立体图形?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