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3.知人论世,体会诗人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重难点】
熟读成诵,把握诗歌表达的感情,体会诗人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1课时
英雄的悲歌——《南安军》《别云间》
一 激趣导入
孔子有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风雨飘摇、国破家亡的时代,仁人志士们用自己的言行奏响一曲曲英雄的悲歌,南宋英雄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末小英雄夏完淳说:“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他们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高尚品格值得后人永远铭记与歌颂。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文天祥的《南安军》,夏完淳的《别云间》,两诗均创作于诗人身处险境,时日不多之际。
二 一读诗歌,读懂诗意
还记得读古诗词的方法步骤吗?
明确:
(1)读题目:时间、地点、内容、目的等。
(2)读作者:知人论世
(3)读词作:把握诗作内容与情感。
①读注释,帮助理解难词的意思、典故、背景等。
②找意象,想画面,明意境,把握诗作内容。
③抓“诗眼”,领悟诗作主旨及作者情感。
(“诗眼”意思是指全诗中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字或句子。)
1.读题目
你从两首诗的题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明确:
南安军:南安,今江西大余。军,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分为路、府(州、军、监)、县三级)。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北行,路过此地。从题目中可以了解到一些背景,诗歌写的是被俘后路经南安的所见所思。
别云间:云间,松江的古称,是诗人的家乡。此诗是作者诀别故乡之作。
2.读作者。
文天祥
(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年-1283年),原名云孙,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爱国诗人。代表作品《正气歌》《过零丁洋》。
(2)作者生平:
1256年进士考试第一名(状元)。
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征兵勤王。
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
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
1278年在五坡岭(海丰)被俘,次年写《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
1283年1月9日从容就义。
(3)写作背景:
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崖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本诗与《过零丁洋》是写于同一年。
夏完淳
(1)作者简介:【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14岁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被捕,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
(2)写作背景:
顺治三年,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夏,作者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别云间》就是作者在被解送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他在狱中作诗言志,谈笑自若,痛骂大汉奸洪承畴。同年九月就义,年仅十七岁。
3.读诗作
(1)朗读诗歌,读出律诗的音韵和节奏之美。
明确:南安军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韵脚:衣、归、非、薇
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韵脚:冠、宽、难、看
(2)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
《南安军》:梅花、风雨、山河、城郭、采薇,营造出悲凉沉重的氛围。
《别云间》:南冠、山河、天地、泉路、毅魄、灵旗,营造出慷慨悲壮之感。
①请描绘“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的画面。
提示:此处写梅花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