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一些学习之道和修身之道,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课外古诗词诵读》,去欣赏古诗中的风景,体会诗人写作时的心情。
二、教学新课
★峨眉山月歌
1.作者名片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2.背景资料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1.课件播放朗诵录音并展示: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qiānɡ)/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yú)州。
2.学生自由读诗文。
要求:①读音准确 ②停连恰当 ③富有节奏 ④读出情感
(师生共同完成译读诗文)课件展示:
译文:峨眉山顶悬挂着半轮秋月,月影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中。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向三峡驶去,很想念你却很难相见,恋恋不舍地到渝州去。
1.品读全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第一、二句从“峨眉山月”写起,描绘了月映青衣江的美景,点出了远游的时令——秋天。“入”和“流”两个动词表明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陪伴诗人远行。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末句抒写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2.深入探究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描绘了一幅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的美丽画面。
(2)“入”“流”两个动词,写出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预设:“入”“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
(3)诗人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预设: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4)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预设:同意。“月”这一艺术形象贯串全诗,其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5)《峨眉山月歌》借哪两个景色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预设:诗人借“山中月”和“江水流”两个意象来传达眷念之情,这样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 。另外,诗歌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
3.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描写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1.作者名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传世。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2.背景资料
江南,这里指湖南一带。李龟年,唐玄宗时著名乐师,擅长唱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